范文 > 教案 >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2024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1.08÷3.3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查看全文>>>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的国家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大约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占地100公顷,那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

……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约从我们学校到新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1平方千米和1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为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而1公顷边长是100米。

2、昨天我们大家已经到操场上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我们知道1公顷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个昨天我们看到的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

查看全文>>>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74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

查看全文>>>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

查看全文>>>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3页“倍数和因数、可能性”第1~2题,练习二十九第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2,3,5的倍数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沟通联系 教师:研究倍数、因数的知识是在什么范围内研究的? 引导学生说出:研究倍数、因数的知识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教师:根据算式4×8=32和54÷6=9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倍数和因数是相互联系的,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不能单独存在。 教师:42的因数有哪些?60呢?56呢?5的倍数有哪些?能找完5的倍数吗?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因数是它本身。 学生练习143页“倍数和因数、可能性”部分的第1题。学生完成后全班订正。 教师:自然数2,3,5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奇数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来分,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讨论,明确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来分,可以分成1、质数和合数3类。 教师: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质数和合数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学生练习:把42,60和12分解质因数。 教师:42的质因数有几个?42的因数有哪些?一个数的因数和质因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质因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是合数和1,但一个数的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把这节课复习的内容进行整理,板书如下: 倍 数 和 因 数倍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奇数 偶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0或5 3的倍数的特征: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因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因数是它本身 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

查看全文>>>

小数的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142页第1~4题,练习二十九第1,3,4,5,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让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知识回顾 教师: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了哪些内容? 同桌的两名同学合作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两部分内容。再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可整理如下:(课件展示) 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 近似值积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 循环小数 2.知识复习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 学生回答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后,重点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不同,再提醒学生注意在积中点小数点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比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学生再现知识后,计算下列各题: 0.16×1.72.8×751.36×0.0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指导。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前一种情况计算。然后计算下列各题: 28.56÷51230÷0.463250÷25 教师:在小数乘、除法计算中,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学生讨论,明确求积或商的近似值是在计算出积或商后,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 教师:哪些情况下需要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学生讨论后得出:需要求积或商的近似值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有明确要求;二是根据实际需要。 学生练习第142页第2题。 教师: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的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知道总数。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起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起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一定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2.在感知物体颜色,数量的基础上,尝试根据二维特征分类。 3.乐意参与喂瓶宝宝吃饭的活动,体验数学情境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瓶宝宝(瓶身、瓶盖上贴有数量为2~4的点子) 2.人手一个小勺、木质串珠若干 3.音乐三段(哭泣声、摇篮曲、欢乐舞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哭泣声,引出主题 t:听!什么声音?是谁在哭啊? 2.出示瓶宝宝,介绍活动内容 t:原来是瓶宝宝在哭啊?瓶宝宝为什么哭呢?看看它肚子里有没有东西?原来它肚子空空的,太饿了,怎么办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木质串珠,讨论操作要求 t:我们来喂瓶宝宝吃饭吧,可是这里有这么多串珠,应该喂瓶宝宝吃多少呢?一个还是许多个? 2.提醒幼儿观察瓶盖上的点子 t:到底瓶宝宝应该吃多少呢?看看瓶宝宝的肚子上面有记号呢。肚子上有几个小圆点,就吃几个小串珠。 3.请幼儿个别示范 t:谁来帮我数一数,我的这个瓶宝宝应该吃几个小串珠? 4.教师示范喂瓶宝宝,要求:边喂边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三、幼儿喂瓶宝宝 1.幼儿个别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操作结果,表扬操作正确的幼儿,帮助错误的幼儿进行纠正 四、帮瓶宝宝戴帽子 1.出示瓶盖子,提醒幼儿注意数量的匹配 t:瓶宝宝吃饱了,真开心。我们带瓶宝宝出去散步好吗?可是外面风大,瓶宝宝要带上帽子再出去。你们看,这些帽子上也有小圆点。你要仔细数一数,让瓶宝宝肚子上的小圆点和帽子上的小圆点一样多。 2.请个别幼儿示范,集体检验 3.幼儿集体操作,教师随机检验 4.听欢快音乐,和瓶宝宝散步跳舞。 五、送瓶宝宝睡觉 1.播放摇篮曲,提出要求 t:瓶宝宝玩累了,要睡觉了。我们悄悄地送它要摇篮里睡觉吧 2.引导观察摇篮上的点卡和摇篮颜色 t:看,这些摇篮上面有什么?原来瓶宝宝要找和自己点子一样多的摇篮睡觉。 3.幼儿送瓶宝宝睡觉,教师随机检验。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游戏中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并再现物体间远近、疏密等空间关系。 2、体验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的快乐,乐于参加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自制ppt课件:蓝、黄两色挂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蓝和小黄——进入情境(感知大小、数量)。 (一)认识小蓝 (点击课件,出现蓝色点点)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看,谁来了?是什么颜色?给他取个名字吧,那我们就叫它小蓝好吗?和小蓝打个招呼吧,你好,小蓝! (二)分辨小蓝的爸爸妈妈 (点击课件,出现房子及小兰一家。)引导幼儿辨认小蓝及其爸爸妈妈。 这是小蓝的家,猜猜哪个是小蓝呢?它在哪里?(中间那个最小的)谁来指一指,哦,这是中间,这是旁边。为什么它是小蓝呢?(因为它最小)那旁边的会是谁呢?(小蓝的家里还会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哪个是他的爸爸呢?为什么?哪个是妈妈呢?(原来小蓝的爸爸是大大的,妈妈呢比小蓝大,比爸爸小一点,小蓝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小蓝家一共有几个人呢?(3个)原来也是三口之家,小蓝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一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三)点数小蓝的朋友。(颜色、数量) (点击课件:依次出现小红、小绿、小黑、小黄、小橙。) 提问:小蓝在幼儿园还有很多的朋友呢,你们想认识吗?猜猜小蓝的朋友会是谁呢?也是颜色宝宝哦,你还知道什么颜色?我们可以叫它。。。 那我们去看看,它到底有哪些朋友?这是小红,它是橙色,叫它小橙,什么水果的颜色是橙色的?对啦,我们也可以叫它橘色,小橘。 (幼儿说出颜色) 哇,这里现在一共有几个朋友?谁愿意来数数?怎么数?(小结:真棒,数数的时候要从上往下,一排一排,一个个地数) 诶,那我要问问大家,小蓝的朋友有几个呢?(5个)小蓝的朋友,自己算不算,能不能把小蓝数进去?除了小蓝,小红、小橙、小绿、小黑、小黄都是它的朋友,有几个呀?我们一起来数数,小蓝数不数,1,2,3,4,5,小蓝有几个朋友?(5个) 二、小蓝小黄做游戏——感知远和近 (一)小蓝的好朋友 (点击课件,小黄靠近小蓝)提问:在这么多的朋友中,猜猜谁是小蓝最最要好的朋友呢?你觉得呢?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原来小蓝和小黄他们肩靠着肩,靠的很近,很要好,所以他们两个是最要好的朋友)你们有没有谁,

查看全文>>>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五年上册数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五年上册数学教案,2024五年上册数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