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实际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执教的数学作文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文课。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

查看全文>>>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的分类》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前面的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不同的角。(同时教师演示并在黑板上出示下面各角)这些都是通过旋转而获得的角

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生1:如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到这个位置学具演示 两条边平平的,还是角吗?

生2:如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到这个位置:学具演示 这还是角吗?

师: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先讨论第1个问题,请大家谈谈己的观点。

生1:我认为 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2: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好是一条直线。

生3: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3: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面的同学纷纷点头)再请问两位同学,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生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不同的角。

生3:那么这个图形不是这样旋转而成的?那怎么就不是角了呢?

师:你们为××的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好,不具体,好在那里?

生4:他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尤其是运用数学概念来分析、判断遇到的问。

师: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就是好!

生5:我还有理由说明它是角,我们刚刚学过量角器,我认为这个角是180度,大家请看,量角器上这个180度的角就是这样的。

师:你也朝这方面努力了,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摇头)对呀!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小心别,不要因为人家长得比较特殊就拒之门外。

那么, 是角吗?认为是角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认为不是角的请举手(有四五个人举手)好,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从定义出发判断是对的,但还是有点疑问,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怎么是角呢?(生1挠头思考)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很多学生点头)

生2:喔,我明白了!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并将这两个角贴到黑板上。)

师:看着这么多的角,(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们在下面议论点什么?

生1:我们是在议论这么多各种各样

查看全文>>>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些适当的分类呢?思考一下,小组内可以小声讨论,注意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对图形分类

查看全文>>>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目的要求、意图、教法。

1、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标”的过程目标。即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学习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探索运算定律性质等建立一种探究的模式

2、教学方法。以题导向,在练中学习和探索。组织学生通过“计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寻找规律。

3、双基要求。使学生理解“乘法的一些简计算便”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并能识别乘法题是否可用简便算。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主板书设计。(略)

二、教学过程。

1、计算(板书中一题)。

⑴让学生计算完后,说出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师用等号连结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

⑵师:想想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再看看2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何关系?——生完成2题。

⑶师:再想想看看上题相等算式的特点,自编几组合符上面规律的算式。——生完成3题。学生做后让其口述,师板书几组。

⑷师:从上面的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独立思考,想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试说(可能不成功)——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还不成功)。

师:“我们可先看左边算式,是什么形式?(一个数乘两个数)再看右边是什么形式?(第一个数乘这两个数的积)。怎样连起来组成一句完整的话呢?——学生再说“规律”。

师:我们往往记不住“规律”,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用符号来表示这个规律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规律——师用符号板书。

2、验证。

⑴师:刚才我们探索的规律是从一些特别的算式来观察的,它是否与生活实际一致。我们可验证一下。

⑵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中第二题。(此题也可由学生自编)。

⑶让学生口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再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和得数,说明刚才的规律完全合符生活实际。

3、应用。

⑴学生试做板书中三题。

⑵学生试说理由,同时体会“简算”的乐趣。

4、小结学习方法。

⑴师: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发言,教师手指板书过程指导学生小结,随着学生发言教师逐步并板书“计算 、 观察思考、 找规律、 验证、 应用”。

⑵师: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放方法,望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数学规律。

5、练习,

⑴先观察再计算。

750×4×95

查看全文>>>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

查看全文>>>

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点评:由图片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

查看全文>>>

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例3~4,课堂活动及练习二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点评: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 尝试写数。出示: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七亿是怎么写的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如果不看数

查看全文>>>

亿以内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1页例1,第2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的】 1.能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如何改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我国人口众多,2001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 教师:在本子上写出这两个数。 [点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数很长,且0特别多,既容易写错,也不方便。 教师: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9600000 km2=960万 km21300000000=13 亿 教师: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约7245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简便? 学生2:72450000=7245万。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 学生: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错。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 ℃。(2)人的脑细胞约有 14000000000个,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500000000= 48900000=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3.想一想 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0”,并写上“万”或“亿”字。 学生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点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可以直接用“万”、“亿”作单位

查看全文>>>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

查看全文>>>

数字编码(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