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精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核心提示: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

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非难事,学生基本上知道了如何归纳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思维空间,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的七巧板。去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造成认知冲突,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计算得数太过麻烦,还会影响准确率,这就造成了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我放手让学生结合统计表和乘法算式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秘密,去积极尝试自编口诀,有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基本知道如何去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只不过是速度快慢的问题,方法优劣的问题。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口诀师怎么编的。为后续的记忆口诀做铺垫。

3、让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介绍每一句口诀是怎么得来和怎样记忆口诀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学生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一个一个相加得来的,还有的同学是运用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再加上1个7而得出下一句口诀的得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用2个7加3个7得出5个7的得数,也有的说可以用7个7减去1个7得到6个7的得数。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怎样提高编制的速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为了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

查看全文>>>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

查看全文>>>

数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

查看全文>>>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