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 罗永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 含义, 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并通过观察、 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用具:

草莓图片、盘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故事引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了, 老师很喜欢吃草莓,你们呢?喜欢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摘草莓 吧。 请四名同学摘草莓(回答问题)。

二、新授课。

1、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师:老师也摘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分分草莓吧! 出示题目:有 6 个草莓,每 2 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学生叙述,老师演示。 (板书:摆 3 盘,正好摆完)

师:摆的过程,你怎样列式。 (板书:6÷2=3(盘) )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平均分,也就是求 6 里面有几个 2。

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6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师:现在有 7 个草莓,每 2 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小组活动,按照这样的要求摆一摆,请同学到讲台演示。 板书:摆 3 盘,还剩 1 个。 师:这一次摆的和上一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剩下的 1 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 1 个够不够摆 1 盘?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咱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摆,我们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师:这里的 3 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 1 呢? 师: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剩下的 1 叫做余数, 读一读其他数的名称。 7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师:那么有更多的草莓你会分呢?请同学完成作业纸第 1、2 题。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题,独立完成。

2、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有余数的除法中蕴含了 许多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这些小朋友正用小棒摆 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出示例 2)

师:8 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 生:8÷4=2(个)

师:那如果是 9 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学生说,老师演示。 师:怎样列式呢?请同学把作业纸上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那么 10 根、11 根呢?请同学继续用画一画的方法,并用算式表 示出来,写在作业纸上。 8根 9根 10 根 11 根 师:那么 12 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呢? 生:3 个。

师:怎样列式? 生:12÷4=3(个) 8÷4= 2 (个) 9÷4= (个)…… (根)

师:同学们,咱们不用摆的方法,能推算出 13 根、14 根、15 根、16 根的结果吗? 学生口述,屏幕显示结果。

师:仔细的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 (引导学生发现,除数的规律和余数的规律)

师:为什么余数都是 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 4 呢? 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 5 呢?谁来说说理由。 生:5 根小棒又可以摆 1 个正方形余下 1 根。

师:6 根呢?7 根呢? 发现余数总是 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余数不能等于 4,也不能 比 4 大,只能比 4……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的。板书:余数 < 除数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摆五边形需要多少跟小棒?可能会剩几根呢? 生:需要 5 根,可能会剩 1—4 根。

师:咱们现在不摆小棒,看这道数学题,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除数是 8,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呢?

2、 (1) 、 ÷8= ……( ) 余数可能是几? 余数能填几? (2) 、 ÷( a、3 )= b、4 ……5,除数可能是( c、5 d、8 )。 除数还可能是几? 除数最小能填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

1、完成书 p61 做一做

2、完成书 p64 练习十四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估算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估算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