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导航 >

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024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 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 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 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 八千九百 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 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 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知道总数。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起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起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一定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2.在感知物体颜色,数量的基础上,尝试根据二维特征分类。 3.乐意参与喂瓶宝宝吃饭的活动,体验数学情境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瓶宝宝(瓶身、瓶盖上贴有数量为2~4的点子) 2.人手一个小勺、木质串珠若干 3.音乐三段(哭泣声、摇篮曲、欢乐舞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哭泣声,引出主题 t:听!什么声音?是谁在哭啊? 2.出示瓶宝宝,介绍活动内容 t:原来是瓶宝宝在哭啊?瓶宝宝为什么哭呢?看看它肚子里有没有东西?原来它肚子空空的,太饿了,怎么办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木质串珠,讨论操作要求 t:我们来喂瓶宝宝吃饭吧,可是这里有这么多串珠,应该喂瓶宝宝吃多少呢?一个还是许多个? 2.提醒幼儿观察瓶盖上的点子 t:到底瓶宝宝应该吃多少呢?看看瓶宝宝的肚子上面有记号呢。肚子上有几个小圆点,就吃几个小串珠。 3.请幼儿个别示范 t:谁来帮我数一数,我的这个瓶宝宝应该吃几个小串珠? 4.教师示范喂瓶宝宝,要求:边喂边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三、幼儿喂瓶宝宝 1.幼儿个别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操作结果,表扬操作正确的幼儿,帮助错误的幼儿进行纠正 四、帮瓶宝宝戴帽子 1.出示瓶盖子,提醒幼儿注意数量的匹配 t:瓶宝宝吃饱了,真开心。我们带瓶宝宝出去散步好吗?可是外面风大,瓶宝宝要带上帽子再出去。你们看,这些帽子上也有小圆点。你要仔细数一数,让瓶宝宝肚子上的小圆点和帽子上的小圆点一样多。 2.请个别幼儿示范,集体检验 3.幼儿集体操作,教师随机检验 4.听欢快音乐,和瓶宝宝散步跳舞。 五、送瓶宝宝睡觉 1.播放摇篮曲,提出要求 t:瓶宝宝玩累了,要睡觉了。我们悄悄地送它要摇篮里睡觉吧 2.引导观察摇篮上的点卡和摇篮颜色 t:看,这些摇篮上面有什么?原来瓶宝宝要找和自己点子一样多的摇篮睡觉。 3.幼儿送瓶宝宝睡觉,教师随机检验。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游戏中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并再现物体间远近、疏密等空间关系。 2、体验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的快乐,乐于参加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自制ppt课件:蓝、黄两色挂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蓝和小黄——进入情境(感知大小、数量)。 (一)认识小蓝 (点击课件,出现蓝色点点)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看,谁来了?是什么颜色?给他取个名字吧,那我们就叫它小蓝好吗?和小蓝打个招呼吧,你好,小蓝! (二)分辨小蓝的爸爸妈妈 (点击课件,出现房子及小兰一家。)引导幼儿辨认小蓝及其爸爸妈妈。 这是小蓝的家,猜猜哪个是小蓝呢?它在哪里?(中间那个最小的)谁来指一指,哦,这是中间,这是旁边。为什么它是小蓝呢?(因为它最小)那旁边的会是谁呢?(小蓝的家里还会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哪个是他的爸爸呢?为什么?哪个是妈妈呢?(原来小蓝的爸爸是大大的,妈妈呢比小蓝大,比爸爸小一点,小蓝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小蓝家一共有几个人呢?(3个)原来也是三口之家,小蓝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一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三)点数小蓝的朋友。(颜色、数量) (点击课件:依次出现小红、小绿、小黑、小黄、小橙。) 提问:小蓝在幼儿园还有很多的朋友呢,你们想认识吗?猜猜小蓝的朋友会是谁呢?也是颜色宝宝哦,你还知道什么颜色?我们可以叫它。。。 那我们去看看,它到底有哪些朋友?这是小红,它是橙色,叫它小橙,什么水果的颜色是橙色的?对啦,我们也可以叫它橘色,小橘。 (幼儿说出颜色) 哇,这里现在一共有几个朋友?谁愿意来数数?怎么数?(小结:真棒,数数的时候要从上往下,一排一排,一个个地数) 诶,那我要问问大家,小蓝的朋友有几个呢?(5个)小蓝的朋友,自己算不算,能不能把小蓝数进去?除了小蓝,小红、小橙、小绿、小黑、小黄都是它的朋友,有几个呀?我们一起来数数,小蓝数不数,1,2,3,4,5,小蓝有几个朋友?(5个) 二、小蓝小黄做游戏——感知远和近 (一)小蓝的好朋友 (点击课件,小黄靠近小蓝)提问:在这么多的朋友中,猜猜谁是小蓝最最要好的朋友呢?你觉得呢?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原来小蓝和小黄他们肩靠着肩,靠的很近,很要好,所以他们两个是最要好的朋友)你们有没有谁,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查看全文>>>

笔算除法(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

查看全文>>>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

查看全文>>>

探索规律(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11~11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出乘法算式的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列算式:1×1=11×11=111×111=1111×1111=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每个算式里的两个因数相等,每个因数的每个数位上都是数字1。 教师:从上往下看,比较这些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第1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一位数,第2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两位数,第3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四位数。 教师:我们发现的都是这些算式的规律,既然这些算式有这么多的规律,那么它们的结果会不会也呈现出一些规律呢?学生自由猜测。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点评:用有规律的一组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并用猜测算式的积是否有规律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本节课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二、探索规律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先用计算器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把结果写下来。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 教师:刚才我们的猜测正确吗? 学生:确实有规律。 教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再组织汇报。 学生1:我发现当算式中两个因数相等,而且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1时,两个一位数相乘,积是一位数;两个两位数相乘,积是三位数,两个三位数相乘,积是五位数;两个四位数相乘,积是七位数。也就是积的位数总比两个因数位数的和少一位。 教师:你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引导学生说出:是用每个算式的积和它们的因数相比得到的规律。 教师:观察、比较是我们在寻找规律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发现? 学生2:我发现它们的积很有趣,你看1×1=1,每个因数里有1个1,积就是1;11×11=121每个因数里有2个1,积从左

查看全文>>>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图64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在这个教学

查看全文>>>

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范文资讯网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024四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