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 > 导航 >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2024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范本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

篇一:四则运算 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月4日是孩子们报道的日子,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离放学的时间还有很长。在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假期进行过简单复习后,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进行了顺序的练习。因为我知道,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进行了基本的练习后,慢慢的加大难度。在含有两级运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是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是解决后面的带有小括号的应该怎么做。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学完了课本第一单元所包括的三种类型的混合运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知道计算顺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在慢慢的回升。 开学来第一节课,先是尝试了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然后和大家一起来看书,解决书上的应用题。课堂上尽量让孩子多说,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班上孩子的弱点,本学期要作为重点。从计算效果上来看,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会做,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运算顺序不清晰、计算粗心等。在后面的练习中要加强。 (1)本节课的新知孩子们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开始先是采用我读题孩子们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的方式。从孩子们做的情况开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绝对不拿起笔来列竖式算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根据上学期孩子们应用题出错较多的情况,这学期安排学生准备了练习题本子,主要把课本上的应用题抄到本子上,然后用铅笔进行计算。我觉得形式还是不错,关键是老师的指导 查看全文>>>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9:例4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 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 =96÷ [16×2] =96÷ 32 =3

查看全文>>>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让学生们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

查看全文>>>

四则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

查看全文>>>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1)探索与实践 (2)评价与反思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进行教学的,相对来说无形之中降低了新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

查看全文>>>

第 一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12+12) =240×(100÷25) =5×(0+12) =240×4 =5×12 =960 =60 2、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3、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4、小组讨论: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5×47×40 98×27 23×37+27×37 28×3+28×5+2×28 (3)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四、总结 五、作业:计算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75×99+75 103×85 125×72 86×201 41×25-25 99×36 25×32×40 47×63+37×47

第二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二) 教复习目标: 1、使学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

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

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数量关系;2、那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

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什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⑷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

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

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

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的习题,发现有何类似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查看全文>>>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2024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