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2024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

查看全文>>>

教学参考书中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这样定义的:“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顺序改变,还是计算结果改变,其本质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在简便计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经常是同时使用的。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区别。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学生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56+72+28= 56+(72 +28,填空。呈现了以下的题目: + + = +( + )其实,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来填写,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区别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错综复杂起来:答案一、12 +13 +14=14 +(12 +13 )答案二、12 +13 +14=13 +(12 +14)答案三、12 +13 +14=12 +(13+14 )。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可以随便交换的,我想怎么交换就怎么交换,反正最后的和是不变的。当然从教参大范畴的定义来说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作为我们初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这样模糊的教学是有欠妥当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 用一句话描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把学生口述的写在黑板上。

2、 用你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板书在相应的文字下面。

3、 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认识到加法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并没有改变加数的位置。

通过以上环节的比较,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从而更正了它们之前的错觉。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

查看全文>>>

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专题“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每个老师在工作中都要编写教案。只有写好教案,教师才能够快速地抓住讲课重心和重点,你是不是在准备写一篇教案呢?范文资讯网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巩固乘法分配律

(2)理解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的算理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公式是怎样的?

2.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多媒体)

(8+10)125=

1742+1758=

从上面题目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三.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是学习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例6

(1)出示例6629+671

指名生列式计算。629+671

=6(29+71)

=600

说一说:简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到的?(题目要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这样做?)

(2)试一试1: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重点讲评:3899+38

把它看作99个38加上1个38,所以是=38(99+1)

试一试2:7599+754980+49

3.教学例7

(1)出示例710126

独立思考:怎样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一生回答:我把101看作100+1,所以是

10126

=(100+1)26

=10026+126

=2626

(2)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征?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做?

独立计算,指名生回答,重点讲解后两题。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xx132-32

104259425

准备题: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8+10)1251742+1758

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试一试2:7599+754980+4

查看全文>>>

四则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

查看全文>>>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25+12500+300300+50030+2020+301200+650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

查看全文>>>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

查看全文>>>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

查看全文>>>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p17:例1 “做一做” 、练习五: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 )+( ) ( )+200=( )+37 27+29=29+( ) a+( )=20 +( )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

范文资讯网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2024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