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X|k | B| 1 . c |O |m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Fwr816.COm精选推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 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132.com]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 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 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范文资讯网 f132.com]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 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法的简便运算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法的简便运算(1)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法的简便运算(2)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一文,希望“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