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 导航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202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孙玮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难点:掌握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课前调查1分钟能做什么事。

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体会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体会学习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

师:大家会合理安排时间吗?下面我们就开展“今天我来当家”的活动,比一比谁最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今天你是值日生,主要负责地面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撮垃圾。你将怎样安排你的工作程序呢?不这样安排可以吗?(板书:明确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新知之前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教学奠定基础。

2.明确“做事不仅要明确先后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时做。”

师:小明的家里也来了客人,(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小明烧水沏茶;

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你们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吗?

师: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能尽快喝上茶呢?

师: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1)小组合作学习:

①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②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示流程图。

③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方法的掌握奠定基础。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生:板演。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

查看全文>>>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结合课件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

查看全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应该是激发学生智力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帮手,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主题是“四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很有启发性,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体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80-42+12480÷60×2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⑵75-15×440÷4+6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⑶(12+4)×2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

查看全文>>>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运算定理和简便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简便计算等。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是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 查看全文>>>

观察物体(二) 一、 单元教学内容 知识前后的联系 二年级上册 ◆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四年级下册 ◆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 五年级下册 ◆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摆出4个、5个小正方体的立体拼搭形状,使学生感受到:从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随着所用小正方体块数的增多,拼搭出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数量也增多。 ◆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解决问题 6.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二)。。。。。。。。。。。。。。。。。。。。。。。。。。。。。。。。。。。。。。。。。。2课时 学情分析: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

查看全文>>>

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

查看全文>>>

《实际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执教的数学作文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文课。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

查看全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202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