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导航 >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表格。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
学生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
学生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本班学生人数出发,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点评: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同桌的同学仿照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
3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4练习八的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又一次亲历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本案例由姚淑君提供)

Fwr816.COm精选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表格。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
学生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
学生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本班学生人数出发,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点评: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同桌的同学仿照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
3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4练习八的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又一次亲历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本案例由姚淑君提供)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明明,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你们知道是一条怎样的信息吗?
学生:明明查到了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以后,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动。
教师:谁来发表想法?
学生1: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大约多少公顷?
学生2: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教师: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吗?
学生:能,算式分别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
(教师板书算式)
二、引导释疑,探究方法
教师:刚才有个同学的提问中用到了“大约”二字,在这里你为什么要使用“大约”呢?
学生1:因为这道题的数目太大,计算会比较麻烦,我用“大约”的意思就是希望对结果进行大概的计算,不要求很精确。
学生2:我认为他用“大约”就是要我们对结果进行估算。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这些较大数目加减法的计算结果要求不是那么精确,可以对它进行估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039800-401535”为例,能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四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小组探究。
教师:谁来汇报汇报?
学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万,把401535看作 40万,再用 204万一40万,结果大约就是 164万。
学生2: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万,把401535仍然看作40万,200万-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0万。
教师小结:真是聪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我们通常就是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教师: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 200万+40万,结果大约是 240万。
2. 完成第35页的课堂活动。
[点评:例题以退耕还林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体现了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发展。通过儿童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情境呈现信息,有利于让学生对例题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以求近似数、整十整百数加减法口算为认知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步]
完成练习六第3~6题。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多位数的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 260000+ 320000 =?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 320000 = 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 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 26+32=58,所以 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 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位数的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多位数的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 260000+ 320000 =?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 320000 = 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 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 26+32=58,所以 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 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一文,希望“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