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2024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本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

查看全文>>>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图61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的线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点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上,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认识基础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以后,多媒体课件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用多媒体课件把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抽象出来(如图62)。图62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教师: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

查看全文>>>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图64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在这个教学

查看全文>>>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

查看全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

查看全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

查看全文>>>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91~93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八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 2进一步感受口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现实生活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意义;经历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有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问题。 如:学生:我们班一共有62个同学,做操时要站成4列,每列要站多少人?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60÷4=15。 教师:你是怎样口算60÷4的? 学生:十位上商1后还余2,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20,这样个位上再商5,60÷4就等于15。……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收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个。出示修改问题的例2图。 (主任说: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决,并让学生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过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口算。 板书课题:口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不但使本课的学习和上节课的学]。 二、教学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帮校长算出了每班有60人,但校长觉得这样分每班的人太多了,于是调整了计划。 出示未修改的例2主题图。 学生理解图意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呢? 学生:240÷40=。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 教师:指导学生说出这是求240中包含多少个40。 教师: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面我们学习的口算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里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把课题补充完整)教师:怎么口算240÷40呢?同学们可以借助前面学过的知识,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学生独立活动,再交流,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教师:结果是多少?如果学生的答案都是6,则进一步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的答案不一致,比如有的学生的答案是6,有的学生的答案是60,则请错误答案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口算的过程,通过过程的展

查看全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 多媒体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记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知。教学中采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主要与例3教学保持一致性,这样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 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

查看全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

查看全文>>>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x|k | b| 1 . c |o |m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四年级上数学教案、2024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