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2024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

查看全文>>>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结合课件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

查看全文>>>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

查看全文>>>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图64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在这个教学

查看全文>>>

轴对称图形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字母表示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便利,发展符号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用简单符号语言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经历由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有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和学生交流植树的事情,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未知数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1.结合“盒子里放小球”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初步感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 2.通过练习引出含字母式子的简写形式并适当练习。 (二)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年龄问题让学生深入感知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学案中训练卡的1、2题。 四、总结提高,深化新知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字母-----------未知数 任意数 字母式----------运算结果 数量 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字母表示数”是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讲本节课着重围绕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明白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三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年龄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含字母的算式怎么去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在设计本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这一课的

查看全文>>>

图形的旋转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范文资讯网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2024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