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大数 > 导航 >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范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大数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范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范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320000( )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 48000000000( )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总复习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320000( )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 48000000000( )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总复习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习: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习

总复习(二)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 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总复习(三)位置与方向
一、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一、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二、 复习过程:
1、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 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 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 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总复习(四)空间与图形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五)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03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00的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2003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总复习(六)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一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梳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课本p1281、2、3题
4、选择:
(1) 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 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 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 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6、课本中剩下题均独立完成。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
/
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 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
/
36)

如果有个大蛋糕, 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
/
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
/
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
/
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口算;2500÷5000×250100÷2558÷29;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8课时)

第 一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12+12)

=240×(100÷25) =5×(0+12)

=240′×4 =5×12

=960 =60

2、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3、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5×47×40 98×27

23×37+27×37 28×3+28×5+2×28

(3)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四、总结

五、作业:计算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75×99+75 103×85 125×72 86×201

41×25-25 99×36 25×32×40 47×63+37×47


第二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二)

教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应用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请运算顺序及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一些易混题能准确辨析并灵活应用所学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卡片,小黑板

复习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归纳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先乘除后加减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拓展箱抽1题(拓展在哪一个方面?)

4、独立完成( 给分步式整理成综合式)

20×5=100 70-30=40 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 27+600=627 4500÷50=90

5、 按照指定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的式子添上括号。

(1)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乘:360÷10+2×5

(2)先算除,再算加,最后算乘:360÷10+2×5

(3)先算加,再算乘,最后算除:360÷10+2×5

二、复习简便计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交流,复习各种运算律和简便方法,以及字母表示法。

3、归纳板书: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减 法 性 质:a-b-c=a-(b+c)

4、分组练习: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25×28 25×28

=25×(4×7) =25×(20+8)

=(25×4)×7 =25×20+25×8

=100×7 +200

=700 =700

5、拓展箱抽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交流反馈

98×18+36 37×56+43×37+37


45+54+63+72+81 321×4+963×3-642×2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题:校园里有38棵松树,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2倍,柏树的棵树比杨树的棵数少24棵。校园里有柏树多少棵?

(1)观察图意,学生独立解决书上的问题

(2)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学校舞蹈队购买了23套服装,每件上衣84元,每条裤子66元。学校舞蹈队买服装共花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读题并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简便计算

298+135+102 372-72-28 88×25 56×125

125×13×8 99×23+23 270000÷(125×3) 25×32×125

第三课 时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方位图: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二、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1、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2、巩固练习:测一测

三、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让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

四、画路线图

1、注意:在描绘路线图的时候要注意确立坐标,并且坐标不止一个,走到哪就要在那个地点确立目标,并且在每个坐标里要找对方向

2、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第 四课 时

复习内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一)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意义、读法、写法、改写、化简)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范文


第 一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2、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3、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4、小组讨论: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12 514-389-111
87×201 66×99 25×47×40
98×27
23×37+27×37 28×3+28×5+2×28
(3)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
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四、总结
五、作业:计算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75×99+75 103×85 125×72 86×201
41×25-25 99×36 25×32×40 47×63+37×47

第二 课 时
复习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二)
教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
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灵活应用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请运算顺序及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一些易混题能准确辨析并灵活应用所学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卡片,小黑板
复习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归纳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先乘除后加减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拓展箱抽1题(拓展在哪一个方面?)
4、独立完成( 给分步式整理成综合式)
20×5=100 70-30=40 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 27+600=627 4500÷50=90
5、 按照指定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的式子添上括号。
(1)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乘:360÷10+2×5
(2)先算除,再算加,最后算乘:360÷10+2×5
(3)先算加,再算乘,最后算除:360÷10+2×5
二、复习简便计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交流,复习各种运算律和简便方法,以及字母表示法。
3、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减 法 性 质:a-b-c=a-(b+c)
4、分组练习: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0×4)×25 25×28 25×28
(40+4)×25 =25×(4×7) =25×(20+8)
=(25×4)×7   =25×20+25×8
=100×7   =500+200
=700   =700
5、拓展箱抽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交流反馈
98×18+36 37×56+43×37+37
45+54+63+72+81 321×4+963×3-642×2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题:校园里有38棵松树,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2倍,
柏树的棵树比杨树的棵数少24棵。校园里有柏树多少棵?
(1)观察图意,学生独立解决书上的问题
(2)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学校舞蹈队购买了23套服装,每件上衣84元,每条裤子66元。
学校舞蹈队买服装共花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读题并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简便计算
298+135+102 372-72-28 88×25 56×125
125×13×8 99×23+23 270000÷(125×3) 25×32×125


第三课 时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方位图: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二、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1、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2、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三、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让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四、画路线图
1、注意:在描绘路线图的时候要注意确立坐标,并且坐标不止一个,
走到哪就要在那个地点确立目标,并且在每个坐标里要找对方向
2、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六、作业: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第 四课 时
复习内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一)
复习目标:
1、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
(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意义、读法、写法、改写、化简)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
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一、复习概念:( 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
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58的概念)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2)
1、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
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记忆。
2、小组比一比:
(1)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6)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7)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三、小数读法和写法
1、复习小数的组成有几部分
2、复习小数的读写法则,强调小数部分的读写法
3、复习小数的性质
4、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意: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
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四、课堂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5) 改写成小数( ); 改写成小数( )
改写成小数( ); 改写成小数( )
(6)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7)0.35读作( ),三十五点零七八写作( )
五、自己总结
六、作业:
1、读出下面的小数
0.58 0.04 6072 0.015 6.5 340.09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一点八 四点五 四十一点四七
十二点三七八 五点六三 零点二九

第 一 课 时
复习内容: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六单元试卷
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1)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2)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
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3)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1)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2)提问: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3)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5)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6)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1)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2)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3)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注意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5)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5页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p128 1、2、3


第 二 课 时
复习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复习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的特点、特性、分类、内角和
1、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
2、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4、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3.4.5 3.3.3 2.2.6 3.3.5
5、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127 8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p130-131第10—12题

第 三课 时
复习内容:统计
复习目标:
1、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
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过程:
一、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1.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p127统计9、根据1997-2003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00的变化情况)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第 14 题 根据我国1997—2003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对统计这部分知识掌握了吗?

第四课 时 : 综 合 复 习
复习目标: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
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一、概念部分填空题
1、100.0103读作( ),
五十点五零写作( )。
2、一个数由5个十和10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
3、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两位,当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时,
近似值是5.0,这个数原来最小是( ),是( )。
4、小华和妈妈今年的年龄和是48岁,再过a年,
两个人的年龄和是( )岁。
5、某三角形中,∠A=40°,∠B=80°, ∠C=( )。
6、1米70厘米=( )米,8千克10克=( )千克
7、0.78缩小( )倍是0.078,扩大100倍是( )。
8、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二、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1、被除数比除数大,商就一定大于1。 ( )
2、大于0.4小于0.6的小数只有0.5。 ( )
3、等边三角形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 )
4、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三、计算。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
强调:
(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
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
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四、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
①0.12米 ②1.20分米 ③1.02分米
④12厘米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
①90°、95°、25°、 ②90°、65°、25°
③90°、25°、25°
(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①2cm、3cm、4cm、 ②2cm、3cm、6cm、
③2cm、5cm、10cm、
(4)下面小数中最接近于10的数是( )
A 10.01 B 9.998 C 9.9
五、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
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六、列式计算
1、54.6减去31.4的差,加上0.6除0.96的商,和是多少?
2、一个数的5倍与17.83的和是117.83,这个数是多少?
七、动手画一画:
下面每个小方格边长是1cm,请你画一个长是4cm,宽是3cm的长方形;
1.画一个底是4cm, 高是3cm的平行四边形;
2.画一个底是8cm,这条边上的高是3cm的三角形。

八、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下面是小丽、小乐两位同学在舞蹈比赛时,五位评委打的分数。
评 委 小 丽 小 乐
① 9.65 9.56
② 9.58 9.48
③ 9.70 9.80
④ 9.45 9.55
⑤ 9.22 9.60
成绩汇总的方法是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的几个成绩相加再除以几,
就是该选手最终得分。 请你算一算,小丽和小乐最终得分,谁高?高多少?
2、一个滴水的龙头,每天白白浪费掉0.012立方米的水。
(1)某社区有100个这样的水龙头,一个月浪费掉多少立方米水?
(按一个月30天计算)

(2)此社区2005年一年浪费掉水多少立方米?

(3)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地严重缺水,每100户每天用水只有1.5立方米,
此社区每天浪费的水可供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少户用?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200支钢笔和150个文具盒奖励红花少年,
一共花去2660元。已知每支钢笔8.5元,每个文具盒多少元?

4、司机王叔叔在加油站加了30升油后,去距离加油站180千米的公司去办事,
按每升汽油可行驶8千米计算,回来还需要加多少升汽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1 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完成练一练3

5、拿出500毫升的饮料。想一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如果是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三、练习一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范文”一文,希望“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范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大数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