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以下“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5。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2001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点评:一方面教学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迫切想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案例由胡文谦提供)

fwR816.COm阅读欣赏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课件逐一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点评:这部分内容继续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片断主要利用学生原有的口算基础来探讨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引导学生借鉴前面的口算方法来思考,在鼓励学生多种想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多媒体课件出示)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题的口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3、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整万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了万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记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进一步完善数位顺序表。

2、联系实际生活,感受整万数的含义,体会价值,会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3、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数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数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数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哪里人?你们了解太仓吗?下面来看看老师带来的一组有息。

显示: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总面积为八百二十三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五百三十七平方千米,全市辖7个镇,一个开发区,总人口约四十六万。我们史称“天下第一码头”的太仓港,在二期工程完成后,将建成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达到二百四十万标箱。 师:在这一组信息中,有一些数字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你能写出来吗?那这里的四十六万、二百四十万是多少?怎么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新数[板书:认 数]

二、新授

1、[师出示“计数器”画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计数器)我们都知道在计数器上用一些珠子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那你知道在某一位上最多摆几个珠子?为什么?(板书:满十进一),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样一个拨数的规则,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的游戏好吗?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计算器,用圆片代替珠子,准备好了吗?请拨出第一个数字3,动作真快,请拨出第二个数字30,再请拨出第一个数字300,我发现有的同学们已找到了拨数的小巧门动作更快了,那请你拨出第4个数字,告诉老师你拨的是多少?其他同学跟他一样的举手。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刚才拨的4个数大小一样吗?可同学们用的珠子的个数是一样的,都是(3个)那不同在哪呢?(数位不同)是的,同样的珠子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记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师:既然同学们已找到了拨数的规律,那猜猜看第5个数字是多少?(30000)(师板书30000),请仔细观察这个数,你手中的计数器有几个数位?你呢?那你能想办法拨出这个数吗?认为能的说说看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困难是因为珠子不够吗?如老师允许同座合作话,能想办法表示出3万吗?(合在一起)那看一看,个位上的3怎么能表示3万呢?这个新计数器有问题吗?那怎样修改?(改成万,十万,百万、千万)。改完了吗?你们手中是一个计数器还是两个计数器?改时有什么窍门吗?说明这些同学不但知道了新的记数单位,还知道它于原来的记数单位对应。同学们请看,虽然我们初步接触了这些新的计数单位,那么这些计数单位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通过拨珠数数一起来体会。我们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在万位上拨上一个珠子这是多少?(依次摆到10个,向十万摆一个珠子)因为(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摆珠子。板书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千万),通过刚才的拨珠我们发现“满十进一”的规则在新的计数器中同样适用。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的特别认真,通过在计算器上用珠子拨数,我们已经认识了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它们是齐读“万、十万、百万、千万、,并且知道(读板书“一万就是10个一千、十万是10个一万、一百万是10个十万、一千万是10个一百万”。)那么,与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顺序表又该作怎样的调整呢?[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根据学生的叙述逐步出示],我们把数位顺序又做了一次拓展。新的数位和原来的数位也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把新的数位看成一个组,原来的也看成一个组,把新的和万有关的一组叫做“万级”,原来的四位就叫做“个级”。同学们,记数单位拓展了,数位顺序表也拓展了,我们利用新的记数单位和新的数位顺序表去认识……(更大的数)

3、读、写整万数

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解决刚才遗留下来的问题吗?那我们先拨四十六万,怎么拨?请一位同学上来拨,让其他同学判断,问:你们怎么看出是四十六万?有同学拨在个级上,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说说个级上的46表示46个什么?万级上的46表示46个什么?你能对着写下来吗?个级上一个珠子也没有,为什么要写四个零?同法拨、写240万、增加一个7020万。同时指出:不但个级上的零要用来占位,万级上一个珠子也没有,也要用领来占位。

师:观察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个级都有四个0)这些数我们称之为“整万数”。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整万数。(补充课题)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已经找到写整万数的规律,老师考考你,看能不能很快写出老师报出的数。(依次报85、85万、805、805万、8005、8005万8050、8050万。)观察(出示这一组数)每组的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在写整万数时,可以先把万级的数字写好,再在个级添上四个零。

师:那万级的数写时有规律吗?(和个级写数的方法相同)

师:现在把我们写出来的数读一读。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几?先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只要读出万级的数,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指出:为了方便读数,我们可以在万级的后面加上一个逗号。

三、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课的开始,(课件演示)我们第一个数字拨了3,第2个数字拨了30,依次拨了300、3000、30000、300000、3000000、30000000那猜猜第9个数字是多少呢?就这个计算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字吗?又该怎么办呢?这些知识将在后面学习中再去研究。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课件逐一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点评:这部分内容继续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片断主要利用学生原有的口算基础来探讨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引导学生借鉴前面的口算方法来思考,在鼓励学生多种想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多媒体课件出示)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题的口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3、4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 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 投影出示题图。
① 比○多几个?
② 怎样列式。
二、 新课教学
(1) 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 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 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 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 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 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 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 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 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 巩固练习
(1) 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 苹果比梨多3个。
② 白兔比黑兔多2只。
(2) 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 听录音,口答。
① 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 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 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 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 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一文,希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