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 导航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1、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仪、积木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下面的算式。 (1) 2×3=6 (2) 5×3=15 (3) 4×6=24 3×2=6 3×5=15 6×4=24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读,再指名读。 2、一共有多少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只) 二、新授 教学课本第6页例题。 1、投影出示积木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提问: 图中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7?(5个7)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5个7相加是多少) 求5个7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7×5=35(块)或5×7=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7×5=35读作7乘5等于35,5×7=35读作5乘7等于35) 算式中,“7”表示什么?(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 “5”表示什么?(5表示有5排) “35”表示什么?(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7叫乘数) “5”叫什么数?(5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2)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一共有35块。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5(7个5)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7个5相加得多少) 求7个5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5×7=35(块)或7×5=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5叫乘数) “7”叫什么数?(7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口诀的意义的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口诀,并会用它们计算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和编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一组算式: 4+4=8 8+4=12 12+4=16 4+4+4+4 谈话导入,你们想学习更简便的方法吗? 二、探究 1、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一个跷跷板坐2人,1个2是?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两个跷跷板坐?人,2个2是?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1×2=2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 2×2=2呢? 二二得四 小组交流。 想一想:2×1=2用哪句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指导学生看书,谈话,列出算式 1×=3 2×3=6 3×3=9 引导学生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做想一想。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指导学生看书,分组讨论,自己编写出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学习1的乘法口诀 一一得一 三、训练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完后互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学生做,教师讲解。 四、作业。第9页2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 探究体验 1. 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大部分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能力目标: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背一背学过的2、3、5的乘法口诀。(全班分为两组,两组合作完成口诀的背诵。) 2、运用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问题引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师:那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你们能不能猜出它是谁?(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师:今天大家的好朋友小青蛙们带来了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同学们愿意帮帮它们吗?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和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2、看图说图意。引入第一个问题。 (1)学生看图思考。 (2)点学生说图意。引出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小朋友把小蝌蚪放到水池里,但小蝌蚪们找不到妈妈了。 (3)请同学们用连线的方式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大家用到了哪些口诀。) (4)请同学们在黑板上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把写有算式的小蝌蚪卡片送到小青蛙的旁边,然后集体交流活动过程中用到的口诀。 3、引入第二个问题。 (1)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比一比”,看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图意。引出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小青蛙过河。 (3)说明规则,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4)请两组同学在黑板上进行比赛。 (5)评出优胜组,一起说说用到的乘法口诀。 4、引入第三个问题。 (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14个生字,会写“弱、应该”。 2、 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体会萨沙不甘为弱者,有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1.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索取——奉献 热忱——冷漠 光明——(黑暗)白天——黑夜 开心 ——难过 喜欢——讨厌 强大——(弱小) 出示词语:弱小。学习生字“弱”,注意翘舌音。 师:你觉得什么是弱小?(指名说) 2.小朋友们对“弱小”这个词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又是怎么来说“弱小”的。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并用“——”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弱小 周末 萨沙 托利亚 铃兰花 簇拥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聊天 倾盆大雨 递给 娇嫩 掀起 a、出示带拼音的(“萨沙 托利亚”可多读几遍,“末”和“未”要注意区分,“铃、倾”是后鼻音,“掀”读准字音) b、去掉拼音 开火车读 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检查提出的问题: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呢?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师相机点拨) 2.你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学生有的说蔷薇花,也有的说萨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不同说法) 随机板书:萨沙 蔷薇花 (一)、学习3——6段 师:有小朋友认为萨沙最弱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的课文,课文当中那句话会让你觉得萨沙是弱小的? 1、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出示: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从妈妈和托利亚的动作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

查看全文>>>

学习内容:

教材p 34—3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能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具体环境中,掌握并灵活应用2、5的乘法口诀。

学习难点:

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熟练掌握2、5的口诀。

学习过程:

一、预习任务

1.直接写得数。

2×3= 3×3= 2×2= 2×1=

2×5= 口诀:________ 3×5= 口诀: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观察课本34页主题情景图,找数学信息说一说, 5×2能解决操场上的哪些问题?(至少写出两个数学问题)

2、观察课本34页说一说,算一算。你能说出这些题目的意思吗?我们能从中发现那些数学问题?(试写出一个并解答)

三、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一共有几只小鸡?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 _____________

口 诀: ____________

2、计算。

5×5= 3×5= 2×5= 5×1= 5×4= 5+5= 4×5= 5×3=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九( ) ( )得五 ( )十六 ( )二十 ( )一十 三五( ) 4、填空。

(1)一条红领巾有( )个角,5条红领巾有( )个角。

(2)一只手有( )根手指,一双手有( )根手指。

(3)1面国旗有5颗星,( )面红旗有40颗星。 错题改正及整理

四、课堂总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查看全文>>>

学习内容:

教材p 26—27

学习目标:

1、 结合有趣的剪纸活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2、 在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欣赏数学中的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学习过程:

一、预习任务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上手工课吗?都会做什么手工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的一些漂亮的图案。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二、合作探究

1、 你能剪出上面的图案吗?试一试。

2、 说一说,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说一说)

三、巩固提升

照样子试一试、剪一剪。

四、当堂检测

你能试着剪一剪吗?

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查看全文>>>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3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体会测量方式、 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小正方体、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就是元旦了,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 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1、师: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 )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小组汇报时,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3、组织学生讨论:在量的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要做好标记;一个挨着一个摆好;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

4、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因为大家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1、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30秒时间,谁摆得,谁就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

3、各组学生都用小正方体

查看全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范文资讯网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