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2024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

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

1.听特征猜图形。

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2.听特征猜图形。

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听特征猜图形。

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4.听特征猜图形。

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

1.为明明整理房间。

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

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

3.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

查看全文>>>

相差关系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页复习第13-17题。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 出示例图。

(1) 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 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 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 完成复习第1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 小结解题方法。

3、 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查看全文>>>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查看全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 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 (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

查看全文>>>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

查看全文>>>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 ( ) ( ) (2)1998( ) ( ) ( ) (3)9997( ) ( ) ( )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第二位是( ),第三位是( ),第四位是( ),第五位是( )。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 )820读作( )409读作( )500读作( )4758读作( )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

查看全文>>>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查看全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查看全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范文资讯网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2024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