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4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领域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者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数的大小。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

4、能认识钟表,能在时间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景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经历主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图。

6、会进行除法的竖式计算,能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7、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回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8、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二、数学思考领域

1、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能借助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能结合具体的估算情景,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简单平面图形与角的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领域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经过。

四、情感与态度领域

1、在他人帮助下,对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和探索规律。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体验。

3、在数学学习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本册教材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2、上课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并且作好课前准备,讲练结合,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与教学之中。

3、教学中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

的实际动手操作

查看全文>>>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查看全文>>>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 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 (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

查看全文>>>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

查看全文>>>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

查看全文>>>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查看全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

查看全文>>>

详细介绍: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 8 2=5 7 9=3 7 5=6 7 4=

1 4 9=3 5 5=4 8 6=8 9 2=

8 7=7 6=5 8=4 6=

9 5=7 5=3 8=4 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

查看全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4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