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2024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

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5。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2001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点评:一方面教学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迫切想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

查看全文>>>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5。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2001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点评:一方面教学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迫切想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课件逐一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

查看全文>>>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课件逐一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

查看全文>>>

总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查看全文>>>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

查看全文>>>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

查看全文>>>

教学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

查看全文>>>

我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整理了以下信息:“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反应可以反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1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

(1)计算25×4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没有多少基础,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

查看全文>>>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结合课件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

范文资讯网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2024四年级上数学术语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