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2024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四年级数学教案下范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二班现有学生 41人,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看,孩子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平时的学习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作业能够认真、按时独立的完成。不论是听课时看学生的课堂常规,还是课下看学生的课间活动,以及学生早、午到校的情况,都不难看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这些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横看学生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后进的学生需要及时的辅导。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是学生的苦恼,也是老师的心事,后进的学生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认真学习造成的,家庭的影响、孩子自身的素质所致等等。因此本学期要进一步认真分析后进生的成因,制定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采用跟踪调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及时辅导等方法,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面有所提高。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对称、平

平移和旋转;统计。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本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假分数及带分数,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分解质因数。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

和旋转

查看全文>>>

课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图形运动(二)教材p88 练习二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使学生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师用图片在画有方格的磁性黑板上演示:一个小船从左移到右。 师:小船做的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仔细观察。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操作。然后同桌学生一个提要求,一个操作。 2、小结: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虚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二、探究与操作 1、引导学生把这个小船向下平移5格,你会吗?怎么画出来?师:你能把小船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师:你是怎样平移的? 2、指导学生画出平移图。 小组内学生进行操作。然后用图表示出平移的过程,再相互说一说,是怎样平移的。学生进行大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与汇报及时板书) 3、组织交流不同的移法: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这个位置?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4、师:我们研究过平行线,谁会画平行线? 出示一根直尺和一把三角尺 师:利用直尺和三角尺就能很快画出平行线,谁会? 5、教师指导:让三角尺沿直尺平移,平移前沿三角尺一边画一条直线,平移后再画一条直线。 三、巩固发展: 1.组织学生完成p88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观察后,完成书上填空。同桌学生相互数平移的格数。 2.组织交流反馈方法。组织学生完成p88练习二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图后, 组织展示交流反馈方法。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研究,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把学到的知识向你的同桌展示吗? 五、布置作业 1. p88练习二十一第4~6题 2.配套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运动(二) 练习课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虚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查看全文>>>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

查看全文>>>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

查看全文>>>

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有:观察物体(为)、三角形、图形运动(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实践与综合领域的内容有: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综合与实践等。 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复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过程体验,体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分类、系统化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复习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措施: 这册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基本概念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 通过总复习把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梳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恶化其他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漏补缺,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课时:8课时 分课时:   数与代数-------------------------------------------------------2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2课时 图形与几何----------------------------------------------------- 2课时 统计与概率 -----------------------------------------------------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1题及p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

查看全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 营养午餐教案 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3、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整合课件,人手一部电脑.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轻松导入 师:(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广播教学) (2)这些菜中你都喜欢吃些什么?(3)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4)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新授 (一)分析菜谱 1、到模拟的叮叮餐厅里看看新推出的菜谱,教师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系统广播) 2、让学生说说这些菜中,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青菜类)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的数据。比一比谁的菜式热量总和最低、谁的脂肪总和。(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的 (2)通过热烈的汇报,菜式热量的总和一个比一个低,脂肪总和一个却比一个高. (三)对比专家建议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系统广播)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3、让学生观看长期热量不足和脂肪过多而导致的图片。 4、让学生用专家的建议对比自己的菜式,谈谈自己的菜式是否科学、合理。并找出不合理的理由。 (1)学生阅读并汇报: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餐获取的

查看全文>>>

通过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我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次期末复习我没有象以前那样大量的做习题。而是想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对册教材进行查漏补缺。但事实证明,还是有些题目讲得不够透彻,导致平均分只有92.6分。特别是最后一题解决问题,平时只讲了正方形方阵,忽视了长方形方阵的问题,导致失分很多。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算、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数学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数学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数学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

查看全文>>>

我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整理了以下信息:“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反应可以反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1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

(1)计算25×4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没有多少基础,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

查看全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栏目给大家带来四年级数学教案下、2024四年级数学教案下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