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2024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

(出示情境图:书中第17页图。)

教师行为: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评析教师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 独立探索

学生活动: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为: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教师行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行为: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

教师行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活动: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

教师行为: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教师行为:加上小括号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

查看全文>>>

组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 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 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 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

查看全文>>>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分香蕉》,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 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1. 填空: 三( )十二 ()六十二 二( )十八 ()六十八 2. ⑴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⑵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一天,猴妈妈买了12根香蕉,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要使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猴妈妈要怎么分香蕉呢? 生:平均分。(板书: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 磁铁代替香蕉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表示有2只猴子,用磁铁代替香蕉,有谁要上台来帮忙分香蕉? 师:我们看每只猴子分到了6根香蕉,每只猴子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了。 2. 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像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师:注意,这个算式里面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叫做“除号”。你们看,它的中间是一条横线,上下有两个小圆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算式读出来? 生:十二除以二等于六。学生跟读2遍。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6表示每只小猴子分到6根香蕉。 师:那么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6根。 3. 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师:现在猴妈妈让小猴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那么需要几个盘子呢?(板书:每4根香蕉装1盘,需要()个盘子。) 师:可以看出一共

查看全文>>>

测量长度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学生汇报 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学习例2 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学生汇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 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 ) 公路长800( )飞机飞行高度8000( ) 火车每小时开60( ) 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 那4850米呢? 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全文>>>

排列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1及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 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 6 个两位数。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2 12 12 23 13 21 13 21 13 21 23 31 31 31 23 32 32 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查看全文>>>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并且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3-45页。

目标预设:

1、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他方位。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方位知识,并学会利用指南针有条理地推断出方位,同时明白位置的相对性,提高思维能力。

3、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学准备:(学生分成4组,每组8人,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多媒体课件、方向板4块、每组8个方位词。

一、引入

按照座位说一说,你们组分别坐在这束花的哪一面。说对了,奖励一面旗子。

引出东、南、西、北。并用手指一指。

二、展开

1、在实际生活中,东、南、西、北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那么在地图或平面图上,你们也能认识吗?是怎样认的?(谁知道十字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着什么方向?)

电脑出示图1:实验小学全景图。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灌南县要建“公园”啦!这个现代化的儿童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

电脑出示图2:

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哪些建筑物?

点击出现(东、南、西、北)这四个字样。

3、小结:东、南、西、北是我们已经认识的4个方向。

4、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方便咱们灌南人民的休闲、购物等活动,县政府近年来在学校周围兴建了一些重要的场所。

5、电脑出示,你知道英雄广场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你真聪明,我们把东面和北面之间的叫“东北面”(师用手势比划讲解)

小结:英雄广场在学校的东北面。

师指名学生再说说,英雄广场在学校的( )面。并配合手势练一练。

6、电脑分别出示:这里还有图书馆、华联超市、盐河二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指名汇报交流。(汇报时先

查看全文>>>

课前思考: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时刻的认识应与学生熟悉的作息时间紧密联系 另外: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借助挂图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知道些什么。然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在钟面上数一数、拨一拨的操作,探索“填一填”中的几个问题,并把探索的成果填到书上。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2.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分、秒的关系 通过“1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活动,如“数心跳”、写字、拍皮球等,来感受1分的长短;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估计时间长短的经验,培养时间观念;最后,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嘀嗒声,感受1秒的时间长短,引出比1分还短的时间单位“秒”,观察钟面了解1分=60秒。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一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甚至重大的体育比赛是在最后一分决定胜负的,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懂得去珍惜时间。进行“数心跳”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数脉搏的方法。 ●教学建议: ①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 ②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3.课堂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体验时间的活动。另外,“作息时间表”的制作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每天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起止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与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5分的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

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

1.听特征猜图形。

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2.听特征猜图形。

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听特征猜图形。

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4.听特征猜图形。

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

1.为明明整理房间。

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

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

3.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

查看全文>>>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2024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