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认识直角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认识直角。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认识直角》,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fwR816.COm阅读欣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页、第41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形、三角板、一张不规则的手工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角,角有哪些部分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角的特点,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知识,巩固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学例3)

(一)找一找,描一描,初步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改变的,你猜出示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例3图片)

2、观察例3图,找出直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二)、判断直角。

1、教师出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有直角吗?谁能指一指?

2、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这个直角的顶点和边。

3、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动手折一个直角。

过程:(1)、学生动手折。

(2)、老师也折了一个角,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边操作边讲方法,

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边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讲的方法判断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同时说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4)在黑板上出示三个角,和学生一起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

(三)、画直角。

(1)、多媒体演示。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最后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一找,描一描、”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设计“找三角尺中的直角”这一环节既是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为后面的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奠定基础。接着,“判一判、折一折和画一画”等环节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练习题。

2、找出身边的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算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介绍在算盘拨数的方法

1、认识档、上珠、下珠

2、认读算盘上的1-9各数。

3、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

三、教学例8

1、定位: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只要个位确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

2、拨一些数让学生读写。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2、练一练1

五、课堂作业:练一练2、3、4、5。

小学二年级数学《周长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认识角


微课名称
《认识角》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本
□所属章节: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角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 混合录制式
设计思路
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故事——小灰灰上学记!
早上小灰灰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羊村的学堂,但是喜羊羊却很生气地跟小灰灰说,昨天我听到你跟灰太狼谈论角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打我们羊角的主意?小灰灰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村长村长慢羊羊来了,你们都误会小灰灰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文化真可怕!他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数学图形中的“角”。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认识角”。
2、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角,继而从具体到把角抽象出来,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感受角各部分的特点,尖尖的顶点,滑滑的、平平的边,引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的张口有关。
利用动画过程:一把剪刀把角的两条边剪短了,提出问题:这个角变小了吗?
容易得出,角是没有变小了,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一比
比一比一中,比较的是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再一次熟悉只要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影响两个角一样大这个结果。 比一比二中,比较的是一个边短张口大的角和边长张口小的角,结果是张口大的角大,即使角的边长角也不会变大,还是再一次强调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4、小结儿歌
用村长送的一首儿歌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里年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忆起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2000字


有请阅读我们为你编辑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刚进入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上课之前要写教案。编写教案时,老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1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2

磨课心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本第62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画角。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五角星。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五角星,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师示范正确指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认一认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1、找课件图片中剪刀、钟表、红领巾的角

师:这三幅图形的角分别藏在哪里?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我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说说你的发现。

2、描角

师示范描角,你能不能试着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这个角?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你能在纸上画你喜欢的角吗?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跟老师一起示范画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方法。

2、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3)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个角,标一标。(课件显示)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3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习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习,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4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仅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3.测量实践(略)。

第二部分: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

(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帮助数。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

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测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测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测量。看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势比划1分米

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

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

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

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测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景,说说你的想法。

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测量,并把测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

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评课

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称,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⒊培养学生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品质和迁移类推能力;

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哲学思想。

一、课前谈话(语速慢)

播放哪咤传奇音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哪咤传奇》吗?孙老师也特喜欢看,因为小哪咤是一个爱动脑筋而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这一节课上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孙老师真佩服你们,小小年龄就很有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来,为自己加加油我真棒!我一定行!

小哪咤特别喜欢研究数学知识,他呀,写了一首奇怪的数字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

1

2、2

3、3、3

4、4、4、4

5、5、5、5、5

6、6、6、6、6、6

7、7、7、7、7、7、7

8、8、8、8、8、8、8、8

9、9、9、9、9、9、9、9、9

他的好朋友小猪熊总是记不住这首诗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绝招赶快告诉它吧!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小结:这个方法真妙!小猪熊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用几个几来说相同的数,真是又快又准确。

好方法就要把它用起来噢!大家现在一定能记住这首诗了吧!来,让我们一齐来说一遍。(做手势)

二、探究新知。

⒈分乒乓球,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师:咱们中国可是乒乓大国,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乒赛上,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哪咤今天也赠送了一些乒乓球给各组同学,到底有多少只呢?想知道吗?好,请各个组长带领大家数一数,小哪咤要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吆!

(要求)一看哪组数的最准确,二呢要看哪组数的方法最多。

⑵各组汇报

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数的?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

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我们组是个个数的,数了次,一共有只的格式汇报,接着追问:将数的过程列成加法算式你会吗?

师:这组小朋友说的真棒,表达得非常清楚,其它组也要这样说噢!

表扬汇报得好的组长,让其它组来学习。

师:你说得太多我都记不住了,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听明白吗?

引导得出6个2,3个4,4个3,6个2、12个1等情况,同时写出总个数12,并针对汇报6个2、12个1等复杂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叙述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课件随机点击)

⑶读算式

黑板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引导学生读这些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相加来读比较方便。

⑷观察算式,发现相同加数

引出相同加数这一概念,并及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说。老师质:什么相同,以示突出加数相同这一新概念。

⒉由特长算式,引出乘法

⑴可爱的小猪熊和小哪咤今天他们准备搞一场写加数相同的算式竞赛,可好玩了!你们想参加吗?那这边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小猪熊队,口号是猪熊猪熊力量无穷。那这边的小朋友做调皮的小哪咤队!口号是哪咤哪咤把你吓傻。你们真的很勇敢,看谁能获得冠军,(课件点击头像)比赛开始。

请听要求:每小组只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但这名选手的写字速度要快!

(课件出示)第一轮:

请听题:哪咤队2个5相加,小猪熊队5个2相加;(要写出结果)

⑵宣布比赛结果,说说比赛的体会,反思比赛的过程。

下面我宣布小哪咤队获胜!颁发奖状(课件演示)

哎!我就奇怪了!小猪熊队怎么就输了呢?

归结为猪熊队没取胜的原因是加数的个数多,式子长。

⑶发明符号

质:这个算式真的很长。(板书:2+2+2+2+2=10)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将这很长的式子来一次减肥变短呢!小朋友们你能发明这样的符号吗?

小结:1、数学可离不开猜想哟!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长大了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古人很早也发明了一种符号叫乘号。想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2、了解得真多,连乘号都知道啊!对!这种神奇的符号就叫乘号!想和它交朋友吗?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4)(课件出示)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七十几岁了,我出生于1631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能简便的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变短。

(5)让学生联想:观察乘号,说说这像什么呀?(拼音X,做错题的X,睡斜的加号等)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⒋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⑴这道式子太长,怎么将乘号用上去呢?有谁知道的?

请大家看,引导:这儿有几个2,5个什么,写上5和2后,老师:现在我们只要轻松地把这个新朋友请到这个新家来就可以啦!这就是乘法里的乘号。(板书:乘号)52是哪道算式变来的?对!52也就是表示5个2相加。那么它的结果是多少呢?(板书:10)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指导读算式

有谁会读这个算式?齐读一次。

乘号和加号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学乘号可别忘了加号哟!要学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把这两个算式一起读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哪道读起来更简单些呢?

⑶25出示

调皮的小猪熊呀很不服气,他终于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变成了另外一道乘法算式。想知道吗?眼睛闭上不准偷看哟!。板书:25=

眼睛睁开,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他们只是调了个个儿。2乘5也表示5个2相加(用手势提醒)。那么他的结果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5个2相加可以写成(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对这两道乘法算式也都表示5个2相加。他们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齐读黑板上的板书。

⒌介绍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那乘号两边的数我们就叫(板书:乘数乘数)前面叫后面也叫加法的结果叫和,那乘法的结果叫(板书:积)他只不过比和多了两条腿。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乘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评析:借助动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猪、小鸡的身高引出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二)认认毫米。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毫米在交流中归纳新知。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如果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引导: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

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8

一、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4=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4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2)43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82

9+9+9+9+934

7+7+795

8+8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4个2连加;3个5连加;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评析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认识直角”一文,希望“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认识直角”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