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fwR816.cOm同步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走进乡村


活动内容:教科书p48“走进乡村”。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学生:

教材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图画中绿划茵茵、解花盛开的小村庄,一条小河静静地从那流过,孩子们开心地玩着,处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儿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的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真美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就随淘气和笑笑一起走进乡村,去看看吧!(板书:走进乡村。)

二、结合图中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一)方向与路线。

1、观察挂图,理解图意。

师:仔细观察,小村庄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小村庄里有果园、文化站、学校、小树林、小桥、苗圃、麦地、商店、还有小华家和养鸡场。

师:真能干,他观察物体非常有序。

2、说相对位置关系。

①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景物,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老师最喜欢……)

②师:和你的同桌小声、流畅地交流。

③组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说一说。

3、小桥的八个方向。

师:我和他一样,也很喜欢小桥。因为小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它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你能说说它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景物吗?

4、小华上学的路线。

①师:小华家就在小桥的东南面,小华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她可能干了,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请你们猜一猜他从家到学校是怎么走的呢,也就是说他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什么呢?请打开课本48页,自己小声地指一指、说一说。

②师:把你的想法小声和同桌交流。

③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全班汇报,学生说)

生1:小华先从家向西走到养鸡场,再从养鸡场向北走经过小桥到文化站,最后从文化站向东走到学校。

师:你还有不同的吗?

生2:小华先从家向东走到小河边,向西北方向走,经过小桥,再向北走到文化站,最后从文化站向东走到学校。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条路线找得很好,但是小华为了安全,上学都是走的这条路。

5、去果园和养鸡场。

师:淘气和笑笑参观完小华的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准备去先去果园,再去养鸡场。(课件)

你能说说他们的参观路线吗?请小声地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在游览小村庄的时候,运用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不错!

(二)、参观果园。

1、我们随淘气和笑笑来到果园,看!果园里的苹果都熟透了,装好箱正要运到城里去呢。

①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每辆车最多运8箱,机灵狗调查得出“每辆车最多运8箱”。一共有22箱。(板书)

师:真好,算得真快!请把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同学们用巧妙的算法得到一共有22箱苹果。

②师:那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A、生: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归纳:实际上都是求22里面有几个8?那该如何列式?22÷8=2(辆)……6(箱)

答:至少要3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师:为什么要3辆车,而不是2辆车呢?

B、师:除了这,还可以怎样提问?(一辆车至少几次才能运完?)又该如何列式?

22÷8=2(次)……6(箱)答:一辆车至少3次才能运完。

(三)、参观养鸡场。

走出苹果园,淘气、笑笑和机灵狗高高兴兴来到了养鸡场。一到养鸡场,他们的眼睛都睁大了,哇,养鸡场的鸡真多啊!

①淘气作了一次小调查,他调查发现了什么呢?

生:淘气调查发现这个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1040只。

师:根据这个调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这个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1040+120

生2:母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1040-120

②师: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四天的产蛋情况还作了一个详细的记录。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他说完整的话。)

生1:我知道了21日产蛋908个……

生2:我知道了22日产蛋最多,23日产蛋最少。

③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生提问。其他孩子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很多你们都会自己解决,对吗?

④师:那好,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请准备好铅笔,只列式,不计算。(听明白,再列式)

⑤师:(常识的加入)好了,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们根据淘气和笑笑他们的调查,估计一下,这个养鸡场一天最多可能产多少个鸡蛋,说说你的理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游览了小华美丽的家乡,小朋友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而且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真能干。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只要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相信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四、和父母交流。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小朋友一定很想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在学校有哪些收获。现在就请小朋友走到家长面前说一说:1、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2、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3、运用已学的知识你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聚会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8~p9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培养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发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加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
6+6+6=18(个) 6×3=18(个)
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
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应用。
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
注意:弄清题意,再连线。
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因为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因为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教学设计
实验教师:陈爱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是第五单元“加与减”的第一个要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既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又适合对学生学习本节课进行有效的学法渗透和迁移,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买电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解答的问题,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感受、发现和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数学与思考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教具:课件、计数器
学具:计数器、速算题纸
教学过程:
一、口算我能行。
90-70= 60+30= 57-30=
34+25= 92+7= 28-2=
60里面有( )个十 100里面有( )个十
150里面有( )个十 700里面有( )个百
1000里面有( )个百 1200里面有( )个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大家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吗?那好,我们就到的家电商场——国美电器城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买电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课件《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 每种电器的价钱是多少呢?我们边看边猜一猜吧!
1.猜价钱
(1)洗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它在400和600之间。(500)
(2)电冰箱的价钱相当于9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一个数。(960)
(3)电视机的价钱相当于8张100元的人民币的价钱。(800)
(4)电风扇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的数是2,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是0。(200)
(指名猜一猜,并说一说猜的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猜数游戏,猜出电器的价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组成的掌握。也为后面的计算作了一个铺垫。】
2.知道了这些电器的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指名提问,学生的问题会很多,老师有选择性的板书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问题:
一台彩电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要花多少元?
(1) 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2) 板书:800+500=1300(元)
师:这么快就算出了结果,大家同意吗?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先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3) 学生汇报方法: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方法一: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 (好,看来,你认真思考了.谁还愿意来说)
方法二: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8和5都是什么位上的数?(百位)也就是说,你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了。
方法三: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方法四:列竖式: 500
+ 800
1300
方法五:用数钱的方法,先拿8个100元,再拿5个100元,合起来就是13个100元,就是1300元。
方法六:计数器拨一拨,出示计数器演示……
4.体会算法化
师: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呢?把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在探究整百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
5、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这么轻易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信心再来一道吗?
一台电冰箱比一台电视机便宜多少元?
(1) 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2) 板书:960-800=160(元)
(3) 你是怎么算的?说给同学听听。
(4) 学生集体反馈。
6、师小结: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几个百和几个百相加减,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四、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师:看到了这些数学信息后,老师也写下了一个算式(500+960= ),快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一下吧。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生说问题)
2.师:再看800-500这个减法算式,你又是怎么算的?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说问题)
五、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要是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老师会更高兴的!
1.课件出示:算一算(生口算)
670-600 730+500 1800+200
670-60 730-500 1800-200
学了口算,机灵狗也口算了几道题,大家帮它检查一下吧。
2.机灵狗算的对吗?不对,请改正。
300+40=700( )
230+500=780( )
400+160=340( )
我们还有三位小伙伴今天也搬新家,他们是“>、<、=”可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快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吧。(课件出示)
3.帮助“>、<、=”找家
280 +300()280+30
6400-400()6400-6000
750+40()40+750
900-80()960-80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判断的好方法?)
4.速算小博士比赛。
200+400= 300+600= 1000-400= 500+800=
900-300= 500+20= 360+500= 870-60=
640-600= 950-650=
(1)咱们班的同学算得真快呀,可谁是最快的呢,就让我们在口算比赛中一决高下。快拿出题纸,计时1分钟,开始。
(2)时间到,看谁坐得又快又好?老师念得数,同桌交换批改。
(3)学生互相评价。
共10道题,全对得5个笑脸,错1道得4个笑脸,错2道得3个笑脸。错3道得2个笑脸,错,4道得1个笑脸,错5道以上不得笑脸。同桌得到几个笑脸,为自己的同桌判一判吧,你想怎样鼓励他?悄悄地鼓励一下。
5.打靶游戏
刚才比赛太紧张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打过靶吗,准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怎样才能打中呢?学生说题意。
要想百发百中,这些数一定藏着什么秘密?想想怎样才能打中?小组商量一下。你是怎样想的?看谁是神枪手?
6.你说我算。
(1)师:还想继续玩游戏吗?(课件出示)全班同学抢答,
(2)同桌每人说一个整百数,然后把这两个数相加和相减,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六、小结与评价:
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请自我评价一下吧
板书设计
买电器
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元钱?
500+800=1300(元)
答:共花1300元钱。
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元钱?
800-500=300(元)
答:贵300元钱。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分苹果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一文,希望“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