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 导航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xx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40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表内乘法(一);二、角的初步认识;三、表内乘法(二);四、测量长度;五、表内除法;六、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学会能测量长度。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6、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二)、 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三)、 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四)、 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一、表内乘法(一) 22课时二、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三、表内乘法(二) 12课时四、测量长度 9课时五、表内除法 18课时六、总复习 15课时

20xx.08.30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2、3、4的乘法

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编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学生记忆4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

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五( ) 一五( ) 四五( ) 三五( ) 五五(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5的乘法口诀,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学习2—4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出示情景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引导学生探索:一棵幼苗上长出几片子叶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为什么?

(4) 板书:1个2 1×2= 2×1=

(5)引导学生编口诀

(6)求:两棵幼苗上长出几片子叶呢?

(7)小结: 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记?

【设计意图:创设向日葵的情景图,借助“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引出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编2的乘法口诀,不但增强了对乘法口诀的意义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课外知识。】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a:提出:每行种几棵向日葵?

1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1×3=3 3×1=3

b:引导学生编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c:师引导:两行向日葵有几个几?3行呢?

板书: 2个3

3个3

d:小组讨论:怎样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

e:根据学生的汇板书:2×3=6 3×2=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f:小结: 3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设计意图:2、3的乘法口诀是继5的乘法口诀学习的,采用引导、交流等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索,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观察由“向日葵发芽”到向日葵“长高啦”的过程中学习2、3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趣。】

4、学习4的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拿出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讨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3)引导学生在本子上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4)汇报:

板书:1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2、3、4的乘法

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编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学生记忆4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

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五( ) 一五( ) 四五( ) 三五( ) 五五(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5的乘法口诀,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学习2—4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出示情景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引导学生探索:一棵幼苗上长出几片子叶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为什么?

(4) 板书:1个2 1×2= 2×1=

(5)引导学生编口诀

(6)求:两棵幼苗上长出几片子叶呢?

(7)小结: 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记?

【设计意图:创设向日葵的情景图,借助“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引出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编2的乘法口诀,不但增强了对乘法口诀的意义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课外知识。】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a:提出:每行种几棵向日葵?

1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1×3=3 3×1=3

b:引导学生编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c:师引导:两行向日葵有几个几?3行呢?

板书: 2个3

3个3

d:小组讨论:怎样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

e:根据学生的汇板书:2×3=6 3×2=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f:小结: 3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设计意图:2、3的乘法口诀是继5的乘法口诀学习的,采用引导、交流等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索,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观察由“向日葵发芽”到向日葵“长高啦”的过程中学习2、3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趣。】

4、学习4的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拿出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讨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3)引导学生在本子上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4)汇报:

板书:1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 查看全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半角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掌握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3.通过公式推导,掌握半角与倍角之间及半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己由倍角公式导出半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半角公式和倍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半角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求值、化简、证明)

难点:半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用公式时正负号的选取。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

(1)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2.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二倍角公式,按课本知识结构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出半角公式,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会根据公式特点得出公式的应用,用公式来进行化简证明和求值,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二、研探新知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巩固倍角公式,会推导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4.半角公式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5.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略

查看全文>>>

教案内容:unit 2 what’s your father 教学目标: 1、能听懂what’s your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he’s/she’s… 2、能正确使用what’s your …?he’s/she’s a…,语音语调正确。 3、能听懂、会说、初步认读a doctor, a nurse, a worter和a cook发音正确。 4、会说歌谣what is she ?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hello, ** this is **. how are you? 2. listen and do. raise your hand. wave your hand. put it down. 二、presentation t: now, boys and girls, look, what is this? this is helen’s family photo. look, what is helen’s father ? 引导学生回答he’s a doctor. ss read one by one (一)teach: nurse, worker, cook (1)老师出示图片自问自答:look, guess who is she? s: mother. (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 t: yes. this is my mother。 t show the card nurse领读几遍,注意ur 的发音。 ss read :nurse(一小组传卡片挨个读; 一组一组读,) t: look, this is my brother. 出示句型卡片this is my …… 学生跟读遍。 t: who can follow me ?introduce your brother. 然后引出句型he’s a worker. 学生手指着照片练说。 (2)教师指着自己父亲的照片问:this is my father. is he a worker? s: no.(若学生能说出cook,则给予奖励) t: he is a cook. 出示卡

查看全文>>>

一、 教材

1、 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学目标:

① 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 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具准备

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写有口诀的盒子;主题图、表格、苹果树。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

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

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

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

查看全文>>>

活动内容:教科书p48“走进乡村”。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学生:

教材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图画中绿划茵茵、解花盛开的小村庄,一条小河静静地从那流过,孩子们开心地玩着,处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儿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的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真美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就随淘气和笑笑一起走进乡村,去看看吧!(板书:走进乡村。)

二、结合图中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一)方向与路线。

1、观察挂图,理解图意。

师:仔细观察,小村庄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小村庄里有果园、文化站、学校、小树林、小桥、苗圃、麦地、商店、还有小华家和养鸡场。

师:真能干,他观察物体非常有序。

2、说相对位置关系。

①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景物,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老师最喜欢……)

②师:和你的同桌小声、流畅地交流。

③组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说一说。

3、小桥的八个方向。

师:我和他一样,也很喜欢小桥。因为小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它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你能说说它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景物吗?

4、小华上学的路线。

①师:小华家就在小桥的东南面,小华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她可能干了,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请你们猜一猜他从家到学校是怎么走的呢,也就是说他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什么呢?请打开课本48页,自己小声地指一指、说一说。

②师:把你的想法小声和同桌交流。

③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全班汇报,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范文资讯网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