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下册数学教案,2024下册数学教案,下册数学教案范本

用 数 学 教学内容: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查看全文>>>

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

查看全文>>>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

查看全文>>>

这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跳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跳绳》 修彩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 – 48 = 70 – 48 = 70 – 62 = 62 + 48 = 48 + 70 = 62 + 70 =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 62 – 48 = ,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 62 – 40 = 22 ,22 – 8 = 14 ,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 62 – 50 = 12 ,12 + 2 =14 ,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 – 8 = 4 ,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 – 10 – 40 = 10 ,再把10 + 4 =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

查看全文>>>

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

查看全文>>>

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

查看全文>>>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

查看全文>>>

比例

教学内容:p83– 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列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课桌单价、数量和总价;

2、汽车的载重量、运货次数和运货总量;

3、铺地面积、方砖面积和方砖块数;

4、速度、行驶路程和时间;

5、每小时织布数、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6、跳高的高度和身高

二、新授:

1、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有如下关系:

宽(厘米)

1

2

3

4

5

6

……

长(厘米)

30

15

10

7.5

6

5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长是怎样随着宽变化而变化的?

⑶、长和宽相乘的积表示什么?它们是否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长是宽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宽扩大2倍、3倍……长反而缩小2倍、3倍……;宽缩小2倍、3倍……长反而扩大2倍、3倍……。并且长和宽的积总是一定的,这个积30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写成关系式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2、例2: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第小时加工个数

60

30

20

15

12

……

加工时间(小时)

5

10

15

20

25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

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什么?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⑶、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这两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⑷、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x × y=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861

三、巩固练习:

1、p86 – 2看后真空,并连起来说一说。

2、p86 – 3先观察,再说理。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3、两个相联的量?

4、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一定。

五、作业:

p86 – 873-----5

查看全文>>>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

查看全文>>>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

查看全文>>>

下册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下册数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下册数学教案、2024下册数学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