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整理和复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整理和复习。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要老师写的教案课件优秀,也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足。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整理和复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fwR816.COm阅读欣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


比例

教学内容:p83– 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列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课桌单价、数量和总价;

2、汽车的载重量、运货次数和运货总量;

3、铺地面积、方砖面积和方砖块数;

4、速度、行驶路程和时间;

5、每小时织布数、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6、跳高的高度和身高

二、新授:

1、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有如下关系:

宽(厘米)

1

2

3

4

5

6

……

长(厘米)

30

15

10

7.5

6

5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长是怎样随着宽变化而变化的?

⑶、长和宽相乘的积表示什么?它们是否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长是宽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宽扩大2倍、3倍……长反而缩小2倍、3倍……;宽缩小2倍、3倍……长反而扩大2倍、3倍……。并且长和宽的积总是一定的,这个积30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写成关系式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2、例2: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第小时加工个数

60

30

20

15

12

……

加工时间(小时)

5

10

15

20

25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

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什么?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⑶、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这两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⑷、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X × Y=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861

三、巩固练习:

1、p86 – 2看后真空,并连起来说一说。

2、p86 – 3先观察,再说理。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3、两个相联的量?

4、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一定。

五、作业:

p86 – 873-----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


正比例

教学内容:p702– 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数量、总量;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二、先观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如下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路程是怎样随着行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这个比也就是速度。

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种铅笔,支数与总价如下表:

支数)

1

2

3

4

5

6

……

总价(元)

0.3

0.6

0.9

1.2

1.5

1.8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 单价(一定)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⑴、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两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75

三、巩固练习:

1、p76看后判断,并连起来说 一说。

2、p76 – 2先观察,再分析。

3、p76 – 3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1、两个相联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

五、作业:

p7634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


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整理和复习”一文,希望“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整理和复习”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