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同标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同标准。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同标准,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不同标准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分类
多种标准分类
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fwR816.cOm同步阅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单一标准


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单一标准


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数学


用 数 学
教学内容: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跳绳


这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跳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跳绳》 修彩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 – 48 = 70 – 48 = 70 – 62 =
62 + 48 = 48 + 70 = 62 + 70 =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 62 – 48 = ,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 62 – 40 = 22 ,22 – 8 = 14 ,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 62 – 50 = 12 ,12 + 2 =14 ,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 – 8 = 4 ,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 – 10 – 40 = 10 ,再把10 + 4 =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
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不够向十位借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完成 70 – 48 = 70 – 62 =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借一,数位没对齐等。
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
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
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 ) + 40 ”的答案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 )”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 )”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四)、总结。
有什么向对大家说的?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同标准”一文,希望“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同标准”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