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2024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

面积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

查看全文>>>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 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 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关于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老师是让学生从绘本中,“一模一样”一词感知的,是像这样直观感知还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原型的合理性”,有没有必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

查看全文>>>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6页和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查看全文>>>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自学反馈 同学

查看全文>>>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

查看全文>>>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课堂练习 1、填空 (1)3米=( )分米 (2)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5)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 3、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二十第4、5、6、题 。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87页7、8、9题。 1、第7题。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进行说明,引导学生找出喷洒地面的长和宽。 2、第8题。 第(2)小题是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从三个方面就进行比较 ①含义:一个是面积大小,一个是长度长短。 ②图形。 ③具体数量:面积时16平方米,周长是16米。 3、第9题。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解答。 板书设计: 1、面积的意义。 2、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面积单位间的转化: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查看全文>>>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课型定位---- 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

查看全文>>>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文/李琳琳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前期深思考、教学过程讲策略、效果预测促达成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前期深思考 思考一:读教材、读学生,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做保障。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喜欢操作、乐于探究。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思考二:定目标、定方法,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打基础。 我们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将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感性认识,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讲策略 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明确目标;(2)趣味游戏,激发兴趣;(3)充分感知,合作建构;(4)联系实际,达标检测;(5)结合目标,总结提升。下面我就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具体阐述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课上教师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提出了:“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

查看全文>>>
篇一: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篇二: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在备课方面,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2024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答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