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

这篇《pep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第六课时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题】unit 1 b 【教学目标】 ▲1 听懂会说 let's say,学习字母ddee以及以这些字母为首字母的单词. 2 let's do 【教材分析】 本部分继续学习字母的书写,主要学习字母dd,ee以及相关单词,并通过let's do的说说动动,熟悉并掌握5个字母,在讲解时,可利用对比法让学生掌握好英语字母的书写。可加入一些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区分。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和学得。 【学生分析】 总结前面学习字母的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练习字母,设计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热情比较高,情绪比较高昂。可通过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将书写好的进行评比。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头饰 学生:课本、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unit 1 b dd, ee duck, dog, egg, elephant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教师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表示出aabbcc三个字母, 让学生猜出字母,并大声读出. 2.出示字母卡,学生认读,并提问学生是否记得学过那些以它开头的单词. 3.放a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有节奏的跟唱歌谣.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复习,即巩固了所学.又起到热身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将学生引入英语情景。 二、presentation 1.出示字母卡学习字母,在单独呈现大写与小写,反复教读,用同样方法教学ee. 2.出示以这两个字母为首字母的单词卡片,问学生:what's this ? 学生回答: it's a duck.教读duck, dog, egg, elephant. 让学生注意an elephant而不是a elelephant 3.教读完后,出示单词卡片.让学生找出本节课所学字母 ,在其下面画线,或将其描红. 4.播放let's play录音,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 :达到师生互动教学,并将学生引入英语情景.。 三、practice 1.呈现大写或小写字母的趣味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这些字母像什么 3.教师安笔顺书写字母,让学生观察后将活动手册中的字母描红. 【设计意图】 :达到生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学习“海 绿 钱”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钱和绿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海 绿 钱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

(1)点斜右下,中点稍左,提斜右上,距离相等,左窄右宽。

(2)撇折尾尖,两笔靠紧,提略靠紧,中横较长,左窄右宽。

(3)直撇斜左,横起撇中,横距相等,竖提穿横中,左窄右宽。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二十一课 荷花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年、月、日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

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

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

、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

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

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

查看全文>>>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课堂练习 1、填空 (1)3米=( )分米 (2)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5)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 3、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二十第4、5、6、题 。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87页7、8、9题。 1、第7题。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进行说明,引导学生找出喷洒地面的长和宽。 2、第8题。 第(2)小题是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从三个方面就进行比较 ①含义:一个是面积大小,一个是长度长短。 ②图形。 ③具体数量:面积时16平方米,周长是16米。 3、第9题。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解答。 板书设计: 1、面积的意义。 2、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面积单位间的转化: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查看全文>>>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 时:1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2.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

查看全文>>>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6页和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查看全文>>>

第六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之间、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建立平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查看全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① whoˊs this ? ② this is.. 2、学习认读单词:grandfather , grandmother 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②、根据图片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中介绍他人的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介绍他人的句型 this is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红灯,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事先用表示家庭成员名称的单词命名,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 我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单词和句型练习中使用了家人的照片,在表演中带上饰演家人的头饰,在加生活化的录音为学生设置了真实而有效的场景激发了想说的愿望也有利于学生表

查看全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