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的教研主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 在教学中总会遇到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当看到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很简单的计算也会出错?真的是马虎吗?原因究竟在哪里?”其实,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我在教学中经常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原因,多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一名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在班级我是这样做的:自备规范的草稿本。校对的习惯。审题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订正的习惯。平时更是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坚持做到讲必练、练必批、批必讲。 重视口算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善于采取简便算法、发展估算能力、组织比赛,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计算的能力会一天天提高。 为了主题实践我选择了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笔算除法》是有关0的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及除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安排了例5和例6,例5是0的除法,主要让学生明白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重点是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的简便写法。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等途径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 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具,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小故事,整节课以猪八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查看全文>>>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题第二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怎样验算100÷5=20 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2)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c.根据这种方法你可以给这题验算吗?

试试看。

谁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3.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验算的(出示课件)

4.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5.练习验证---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验算下面的除法计算的是否正确。

21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怎样验算100÷5=20 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2)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c.根据这种方法你可以给这题验算吗?

试试看。

谁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3.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验算的(出示课件)

4.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5.练习验证---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验算下面的除法计算的是否正确。

213

查看全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 查看全文>>>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 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 截肢 拄拐 正音:截肢 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 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口算除法》》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3、小结。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

查看全文>>>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 2、拿什么是绝招呢? (绝招是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 3、在北方的山村中,有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绝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 1、他们都比试了哪些绝招,是怎么比试绝招的呢?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划出有关的词句。 ⑵ 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⑴ 我读懂了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出示句子: 三胖挺着大肚子……让我们一起读读三胖表演的句子,齐读 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因为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所以他靠的是先天的禀赋,也就是生来就俱备的能力。) ⑵ 我读懂了二福的绝招是空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 (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二福是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才练成的。) ⑶ 我读懂了奶奶的绝招是做饺子。 ⑷ 我读懂了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板书:口算,出示句子: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齐读,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绝招很绝?抽读,读出对小柱子的赞叹。 ⑸ 小柱子开始不是表演了个倒立了吗?他为什么还要练乘法口算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分角色朗读小柱子与奶奶之间的对话) 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练的,在练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请教、持之以恒的。 3、看了三个伙伴表演的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小结: 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