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二八单元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年、月、日

三年级数学下册二八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年、月、日。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年、月、日,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年、月、日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

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

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

、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

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

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

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

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

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1、认识年月日
第一课时 认识年、月、日
课题 认识年、月、日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一、 学前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

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

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

、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

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

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

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四、思维训练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五、板书设计

fwR816.CoM阅读延伸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这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二十一课 荷花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习。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习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因为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应;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荷花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习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




二十二 *雨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同情人、帮助人的爱心,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下雨天,人们往往都是急匆匆地赶路,在慌乱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发生在雨中的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
四、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部分内容使你感动?请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孩子们帮姑娘捡苹果。“跑、捡、说、解、挥、站、喊”写出了孩子们捡苹果的动作。
2.过路人帮姑娘捡苹果。他们当中有年轻的司机,有白发的老爷爷。“伸、笑、跳、捡”写出了他们捡苹果的动作。
教师引导:急匆匆冒雨赶路的过路人,他们为什么也和孩子们一起帮姑娘检苹果?
(因为他们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他们被孩子们的行动所感染。)
3.姑娘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着急、发愁——担心、焦虑——高兴、感动。)
4.出示文中插图,观察描述捡苹果时马路上热闹的情景。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五自然段。
五、小组自学,应重点完成以下问题
(l)“这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一句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2)孩子们为什么唱着歌走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六、解决疑点

结合全文想一想,本文重点写雨中发生的一件事,为什么开头两段要写景呢?
引导学生弄清:
前二段描写的作用:①点明时间。②突出了当时的环境,为下文姑娘撒苹果和孩子们捡苹果作了铺垫。③美丽的雨景和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融为一体。
相机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七、理清顺序,练习复述
八、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内容、写法、思想)
九、布置作业
1.把《雨中》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积累一些描写雨景的语段。


二十三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①把“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么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②(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
(海底有很多动物)
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就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普通”是什么意思?用“普通”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三~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
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
让学生想一想,为了说明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却”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异的上半部是“巳”,不是“已”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 ) 否( ) 普( ) 类( ) 兔( ) 些( )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 ) 私( ) 类( ) 异( )
抱( ) 积( ) 粪( ) 导( )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十四 在金色的沙滩上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3.向小姑娘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提个问题,请你们敞开心扉,把真实的想法谈出来。假如我们的亲人、朋友托你做一件事,开始很容易,但中途遇到了困难,你是就此为止还是努力负责到底?如果你帮助了别人,他要赠送你非常喜欢的物品,你是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
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中的小姑娘,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谈收获
1.地点:海滩上;时间:夏天。
从“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可以看出。
2.人物有小姑娘、画家、老爷爷三个人。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助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三、小组讨论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课文写了小姑娘的什么事?从哪能看出她的可爱?
课文写了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在回家的路上,画家故意把贝壳丢在地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捡起后,又还给了画家。
写她的模样的词句:“小姑娘闪着明亮的大眼睛”。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把刚拾到的贝壳捧给画家看”、“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边”。
写她的语言的:“我答应了叔叔,一定等他回来”、“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①在画家面前,小姑娘有些什么举动?说明什么?
当画家问她话时,她“闪着明亮的大眼睛”,从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感到小姑娘很美,很聪明。
②当画家委托她看衣服时,她“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说明什么?(乐于助人。)
③画家看到小姑娘抬到的贝壳为什么“笑了笑”?他来到这是想到礁石那检贝壳吗?
(不是。画家游向礁石,是为了给小姑娘捡更好看的贝壳。因为他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画家“笑了笑”的时候,心里可能就是这样想。)
④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爷爷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小姑娘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何感受?
(答应了画家叔叔委托的事,就得负责做好,自己说的,就得坚决做到底。)
⑤画家叔叔终于回来了,他把捡到的贝壳给小姑娘看,还向他介绍,让她挑,小姑娘有没有要?她是怎么回答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绝不是为了得到漂亮的贝壳。“灿烂夺目”的贝壳很有诱惑力,引起了小姑娘的羡慕和夸奖。由于她内心是纯洁高尚的,所以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没想过帮助别人应得到回报。)
⑥画家“感动极了”,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小姑娘帮“我”看衣服和画夹,花了这么多时间,“我”送给她喜欢羡慕的贝壳,她却不接受,这太让人感动了,“我”得想个办法。)
⑦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眼圈为什么红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姑娘会这样做,她的心灵是那样纯洁美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⑧你想怎么赞美小姑娘?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 时:1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2.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日 期: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
2、 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4、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5、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 。。。。。。因数
× 3 。。。。。。因数
——
3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76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
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三、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日 期:
教学内容:课本p80第2题—第4题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其中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1、345×4 89×6 798×3 69×5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零乘任何数得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 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整理复习
日 期: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5、6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面积综合练习》教案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课堂练习
1、填空
(1)3米=( )分米
(2)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5)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
3、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二十第4、5、6、题 。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87页7、8、9题。
1、第7题。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进行说明,引导学生找出喷洒地面的长和宽。
2、第8题。
第(2)小题是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从三个方面就进行比较
①含义:一个是面积大小,一个是长度长短。
②图形。
③具体数量:面积时16平方米,周长是16米。
3、第9题。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解答。
板书设计:
1、面积的意义。
2、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面积单位间的转化: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6页和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公顷、平方千米》教案


第六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之间、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建立平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年、月、日”一文,希望“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年、月、日”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数学下册二八单元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