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春天的歌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春天的歌。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春天的歌”,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1.欣赏:《春天在哪里》;

2.唱歌:《春天的小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天在哪里》使学生初步感受春天。

(2)用渐强、渐弱的声音演唱歌曲《春天的小河》,流畅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教学理念:

课上提出“春天在哪里?”的疑问,直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寻找春天,感受春的存在。然后以“寻找春天——体验春天——表现春天——感悟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春天的小河》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内容、启发创作情感。

教学准备

钢琴、大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寻找春天

1、提问导入: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找找看,在上学的小路上,美丽的校园里,还有哪些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近了,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2.放录音《春天在哪里》。

3、提问: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会唱吗?

4、学生随录音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内涵,去寻找春天。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理解歌曲内涵。

三、体验春天

1、师导入: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新翻泥土的味儿扑鼻而来,鲜花张开了那娇艳的脸荚映照着大地格外耀眼,听那小河水,涨高了,哗哗地流淌着。

2、录音《春天的小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听全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速度等。

4、生随录音模唱全曲。

5、师有感情地范唱。

6、学生巩固练习演唱全曲。

要求:情绪与声音要统一。

7、歌曲处理:《春天的小河》共有四个乐句,在学生学会演唱的基础上,在每个乐句上加渐强和渐弱记号。要求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出乐句的流畅感。

四、表现春天

1、师导入:春天负载着希望,有着生命的律动,自古以来,它成为许多文人画士的表现对象。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来勾勒春天、文学家用流畅的语言描绘春天、画家用五彩的笔留下春天的足迹、音乐家用斑斓的旋律诉说着春天的话语……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一幅你认为最美的春天。

2、学生习作。分组进行

学生或画、或写、或改编歌词……进行创作。

3、展示,并且集体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能融入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氛围中。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师生共同演绎烘托课堂气氛。

五、感悟春天

1.师:请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

2.师小结:

春天是恬静的、活泼的、绚丽的。它属于我们大家。今天,春来了,来年,春天还会和我们相见,但是,人的春天却只有一季,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美好春光,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请同学们在课后邀上自己的朋友一起去踏青。并且收集有关春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摄影、雕塑等,举行一个交流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唱:《嘀哩嘀哩》(童声齐唱)

听:《渴望春天》(管弦乐)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童谣、听歌曲、走出课堂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等活动,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使学生尽情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

2、通过“为春姑娘送礼物”这一游戏,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来表达对春天的感情,这样能增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力,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并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滴哩,滴哩》录音带

管弦乐曲《渴望春天》的录音带

有关春天的教学情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找春天。

导入:给学生播放管弦乐《渴望春天》,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气氛,从而引出主题——春天。通过欣赏教材中的“迎春花开”、“冰雪初融”、“南国春天”等摄影作品。

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引导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描述一下歌曲中的春天。并且描述一下自己家乡春天的景象,使学生有身边的事物联想到大自然季节的微妙变化,激发学生的艺术探究兴趣和表达能力。

安排布谷鸟的叫声引入新课。提问:你知道这是谁的叫声吗?

通过聆听布谷鸟的鸣叫声,让学生了解布谷鸟是春天的使者,所以它有叫报喜鸟。在布谷鸟的歌唱声中,为学生营造春天的优美意境。出示:(书本“滴哩,滴哩”图片)

除了布谷鸟,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是春天的使者?”通过交流,知道燕子、青蛙等许多小动物也是春天的使者,教育学生要懂得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在以上图片上出示一些小动物)

欣赏歌曲《嘀哩,嘀哩》

播放歌曲,引导学生专心听一遍《滴哩滴哩》歌曲。提问:歌曲有两个乐段,你能分辨这两个乐段吗?

再听歌曲,要求同学们在第一乐段时,在位置上边唱歌边根据歌词内容即兴加些表演动作,并在第一乐段结束时(16),重重地拍一下手,表示第一乐段结束。第二乐段开始,要求每个同学用老师提供的舞步,根据自己离开位置的远近,朝自己的座位走去,并在第二乐段结束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提问:同学们,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出示歌词,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跟着录音轻声地哼唱歌曲。第二乐段时,教师要提示在演唱“嘀哩哩嘀哩……”时,要唱清楚,有跳跃的感觉。(像小鹿跳一样。)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演唱。

用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问答。老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生答:“春天在那小青蛙的叫声里、春天在那沙沙的小雨里……”等。

二、感受春天。

同学们,你们刚才都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春天,你们唱的春天可真美!真希望春天马上就来到身边!

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童声齐唱)(出示歌词)要求:看着歌词,跟着音乐轻轻地晃动身体。

你听过这首歌吗?播放管弦乐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1、以活泼、欢快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愿望。
2、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3、用律动的方式进行表演。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应该保护的家园,植树造林势在必行。
2、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方法:学唱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设备、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苗岭的早晨》
1、复习听赏一遍。
2、再以网上画面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二、导入新课:
美妙的音乐将我们带到了山清水秀的苗家山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具统计从1970年到2002年,由于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由此生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水资源减少了55%,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我们怎么办?(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引导植树歌的出现)
三、学唱歌曲:
1、听录音《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
2、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3、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
4、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
5、歌谱学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
6、学习歌词,学生分组学唱并练习。
四、创编歌曲的律动:
1、第1、2小节拉手原地点踏步。
2、第3、4小节双手上举摆动。
3、第5、6小节一人蹲一人站立。
4、第7、8小节拉手双人转圈。
教学反思:
在创编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从而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并使课堂气愤更加活跃。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农家孩子的歌


农家孩子的歌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瓜棚》
教学目标: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艰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执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 听几遍录音范唱。
3、 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X。X”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也应予以解释。
在“哎嗨哟,哎小瓜棚,小瓜棚”处,学生只凭感性是很难准确地掌握“哟”字的时值(三拍半)的,因此需要将这五小节的歌谱认真学唱,唱时需挥拍或击拍,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唱准。
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 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教学评价
1、 学生学唱歌曲时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率,学唱歌词的效率。
2、 学唱歌曲中部分歌谱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成效。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森林水车》《打枣》
教学目标
区别《森林水车》中悠静的旋律与欢快的旋律,初步记住并能辨认描写水车转动的主题旋律,认识世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唢呐的音色。
教学过程
1、 欣赏管弦乐合奏《森林水车》。
(1)这首乐曲与《在钟表店里》和《森林里的铁匠》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描绘性的标题鲜明的东曲,我们要静静地听赏,并争取记住它的音乐,今后再次听到时能够辨认出来。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水车,教师总结,水车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人力或畜力,风力推动水车,将河中的水抽上来浇灌田地,在我们中国的农村中大多都是这一类,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水车已被抽水机所代替,现在农村中已经很少见到水车了。第二类是利用江河水位的落差推动水车,从而推动水车旁磨坊里的石磨转动以加工粮食。
(2)初听《森林水车》,要求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和印象最深的一段音乐。
教师在琴上弹奏水车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并能初步记住。
(3)复听,要求学生说出水车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乐曲大致的结构,教师归纳:序(宁静的森林)------水车主题------轻盈的舞蹈-----水车主题------欢乐的舞蹈------水车主题----尾声。
(4) 情景表演。
请几位擅长舞蹈的学生即兴表演:宁静的森林早晨,轻盈的舞蹈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在水车主题出现时全体学生模仿车轮转动。
在欣赏过程中虽不必告诉学生这首乐曲是回旋曲结构,但应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最重的水车主题,间隔地出现了三次,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欣赏唢呐独奏《打枣》。
出示唢呐的图片或实物,并作简单的介绍,如果教师会演奏唢呐,在介绍过程中吹奏一段,那效果就更好了。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喧,于元、金之时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乐器之一,唢呐的音量大,音色高亢明亮还可以模仿鸡啼鸟鸣和人声,擅于表现热烈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大致介绍河北农村打枣的情况,对照课本上的插图和提问初听,使学生初步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和唢呐独特的音色。
复听时进一步要求学长期一注意曲中唢呐在高低音区的对奏以表现人物对话的情景,甚至可以让学生想象爷爷与孩子们正在讲些什么话,并绘声绘色地说出来。
再次复听,允许并鼓励学生边听边作出一些相应的动作,但动作幅度不要过大。
教学评价
1、 欣赏乐曲时能否做到全神贯注,并积极展开想象。
2、 能否初步记住和辨认水车主题,从而在感性上大致了解这音乐曲的结构。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初步学会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人民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引入,再从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和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等方面导入本单元的课题,引起学生们(尤其是城市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1)请学生阅读或朗读歌词后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两位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歌名叫《冬瓜和南瓜》?这首歌曲表现了主人公的一种什么精神?
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冬瓜与南瓜,因为城市的儿童可能不太熟悉。
(2)学唱歌词,注意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X。”和“X X X”,还应注意休止符,尤其是“0X”中的八分休止符。
要注意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叙述、亲切、明朗,速度要把握好,必要时还可以解释一下“瓜蔓”和“小英英”,并对一些字进行“整音”,如“拱”、“洒”等。
(3)学唱最后12小节歌谱,要求注意到歌谱中没有“4”“7”这两个音。
3、再次复习歌曲《冬瓜和南瓜》,并要求课下设计恰当的表演动作。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参与率。
2、能否初步学会歌曲《冬瓜和南瓜》,节奏、旋律、情绪正确。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较为熟练地演唱《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通过收集《小瓜棚》的背景音响和配合歌声运用这些背景音响,培育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民族音调,并对小姑娘的性格产生认同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歌曲《小瓜棚》是我们看到了一位东观自信、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劳动的农村小男孩的生动形象,本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描绘性格活泼的小女孩生动形象的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2.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1)初听歌曲。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后感到哪几句给你的印象最深?
(2)欣赏歌曲
进一步领会歌曲的说唱风格和激发学生欢乐的情绪。
小结:我们应向主人公学习什么?
3- 复习歌曲《小瓜棚》,可穿插领唱、独唱等形式,要求唱得较为熟练。
4.加入背景音响丰富,丰富演唱效果。
根据歌词中的提示(“鸟儿鸣”“风儿给我们讲故事”)和课本中歌曲后的提示(“鸟鸣、蟋蟀叫,风儿吹等音响”),由学生分别展示收集到的音响或用人声、打击乐器模仿的音响,除了“鸟鸣、风声、蟋蟀叫”等音响外,还可以有瓜叶被风吹发生的沙沙声、青蛙鸣声等,甚至还可以有看瓜儿童携带的收音机或随身听发生的音响,总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周围可能会有什么音响(白天和夜晚还略有不同,例如夜晚就没有鸟鸣声了),部分课外未作准备的学生也可即兴模仿。
在演唱歌曲过程中将这些音响加进去要求加得巧妙,例如在唱到“听见鸟儿鸣”时,加入鸟鸣声等,不必将同一音响从头至尾都加进去。如学生带来这些音响的录音带,录音机可由学生来操纵。
教学评价
1、学生在欣赏歌曲的神情投入/
2、演唱歌曲《小瓜棚》的熟练程度。
3 为歌曲配背景音响过程中的主动性,创作。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这一单元的东西也许很陌生,陌生他们就会感兴趣,所以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就会特别的浓厚,所以要趁机加强音乐方面的学习。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鸟店


课题:《鸟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鸟、护鸟,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小鸟的形象。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听
1、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听音乐,根据乐曲的情绪,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播放《鸟店》录音)
2、生边听边排序(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死四又是欢快、优美。)
二、复听
作曲家用音乐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鸟店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再来仔细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给大家讲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三、分段欣赏
1、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
生:这段音乐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情景,有钟声、公鸡的叫声、鸟叫的声音。
2、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
生:速度有快有慢,好象鸟儿们唱歌、游戏、休息……
3、下面这段音乐令人心惊胆战,是谁来了?
生:是猫来了,他想吃掉小鸟。结果猫没有吃到小鸟,因为小鸟在笼子里。
四、表演欣赏
1、边听音乐边表演。
2、情感升华:小鸟是那样的可爱,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爱护它们,使它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3、生展开讨论。
4、鸟店老板被我们感动了,在猫离开后他打开鸟笼,放小鸟飞回大自然。
5、学生模仿小鸟在音乐声中“飞出” 教室。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鸟店》


鸟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鸟、护鸟,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小鸟的形象。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听
1、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听音乐,根据乐曲的情绪,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播放《鸟店》录音)
2、生边听边排序(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死四又是欢快、优美。)
二、复听
作曲家用音乐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鸟店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再来仔细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给大家讲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三、分段欣赏
1、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
生:这段音乐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情景,有钟声、公鸡的叫声、鸟叫的声音。
2、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
生:速度有快有慢,好象鸟儿们唱歌、游戏、休息……
3、下面这段音乐令人心惊胆战,是谁来了?
生:是猫来了,他想吃掉小鸟。结果猫没有吃到小鸟,因为小鸟在笼子里。
四、表演欣赏
1、边听音乐边表演。
2、情感升华:小鸟是那样的可爱,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爱护它们,使它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3、生展开讨论。
4、鸟店老板被我们感动了,在猫离开后他打开鸟笼,放小鸟飞回大自然。
5、学生模仿小鸟在音乐声中“飞出” 教室。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雪绒花》,达到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进而能感知音乐为难点。
三、教具: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教师简介歌曲。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能为其伴奏。课后请同学们利用网上资源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在《雪绒花》歌声中(师放VCD)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百花园》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表现“花”这一主题的音乐、歌曲、图画、诗词等艺术形式,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美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帅选、整理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猜一猜
1、 教师播放编排好的录音
2、 在播放过程中学生抢答出歌曲中唱的是哪种花?
3、 请学生介绍这几种鲜花。
二、连一连、画一画
1、 出示教科书第45页的图片。
2、 学生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图片和他们的国花一一对应的画上连线。
3、 指名讲解。
荷兰—郁金香 俄罗斯——向日葵 日本——樱花
英国——玫瑰 美国——玫瑰 韩国——木槿花
………….
4、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喜欢花,送花成了交往中的“心意之礼”鲜花还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你们知道吗?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
5、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资料:鲜花代表的意义
白菊——真理 无花果——争论 百合——重获快乐
山茶——可爱 柳树——坦白 紫罗兰——永恒之美
百合花——顺利、吉祥、百年好合
郁金香——爱的告白、富贵吉祥、真挚情感
康乃馨——健康、快乐、顺利
红玫瑰——美丽的爱情、美好常在
………….
2、 教师展示有关花的绘画作品
师:画家用线条、笔墨为我们展示了鲜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绚丽的色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则用精妙的文字歌咏着各种鲜花。
3、 教师展示有关花的诗句。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各种各样的“花”,欣赏了有关花的绘画和诗句,希望同学们涉猎更多的艺术形象,开阔艺术视野,感受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美的享受。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绿色的梦》教案


第一课时

课 题:《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五、小结

1、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教学反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段时,应根据音乐的情绪进行划分,比如:欢快热烈的情绪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个图形来表示,抒情的情绪用另一种颜色来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分出段来。

第二课时

课 题:《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1、以活泼、欢快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愿望。

2、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3、用律动的方式进行表演。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应该保护的家园,植树造林势在必行。

2、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方法:

学唱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苗岭的早晨》

1、复习听赏一遍。

2、再以网上画面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二、导入新课:

美妙的音乐将我们带到了山清水秀的苗家山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具统计从1970年到2002年,由于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 12%,由此生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水资源减少了55%,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我们怎么办?(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引导植树歌的出现)

三、学唱歌曲:

1、听录音《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

2、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3、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

4、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

5、歌谱学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

6、学习歌词,学生分组学唱并练习。

四、创编歌曲的律动:

1、第1、2小节拉手原地点踏步。

2、第3、4小节双手上举摆动。

3、第5、6小节一人蹲一人站立。

4、第7、8小节拉手双人转圈。

教学反思:

在创编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从而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并使课堂气愤更加活跃。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春天的歌”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春天的歌”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