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024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热情高,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爱好课外阅读。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会自主识字;词句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的词句,能基本熟练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句、句号等标点进行写作文,但是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也存在不少问题:有部分潜能生学生,作业马虎,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主动不自主,做事拖拖拉拉,学习常需要人督促。基础知识薄弱,形近字没区分好,常易写错字,粗心大意,阅读能力不高,理解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有待提高,写作审题不准、词不达意等各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三方面上,提升优等生,扶持后进生。

二、教师情况分析

这是本人任教以来的第二个学期,对于新老师来说,基本上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理念等。虽然在教学上还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本着积极进取、谦虚学习的正确态度,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和师傅、其他老师的沟通学习,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争取做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

,略读课文篇。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3、学会300个生字,认识200个生字。

4、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正楷字帖。

(二)阅读

1、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二十一课 荷花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

查看全文>>>

二十一课 荷花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查看全文>>>

第六单元 一、复习课文: 1、你觉得哪些品质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我觉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为人谦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2、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 因为老奶奶看到“我”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非常高兴,她认为“我”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她为“我”的这种诚实的品质而感到骄傲! 3、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因为在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儿子知道孝敬长辈,能主动帮妈妈提水。在老爷爷看来,一个人的品质远比他的本领重要的多,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就是那个关心妈妈的儿子。 二、背诵: 1、背诵99页“我知道”。 我知道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这几幅名画,就是戴嵩画的。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他们画得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 2、背诵112页反义词形式的aabb式叠词。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 深深浅浅 高高低低 长长短短 粗粗细细 来来往往 里里外外 上上下下 老老少少 吞吞吐吐 日日夜夜 3、背诵115页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听写: 兄弟 商店 涂抹 拥挤 工钱 购买 光滑 继续 信封 傲气 拎着 决心 批改 价格 聪明 报纸 玻璃 胳膊 晃动 破坏 打碎 坚决 批评 封闭 骄傲 捡拾 滑雪 连续 水桶 报告 动荡 拱桥 收拾 破碎 决定 价钱 摇晃 停留 晃荡 停止 拱手 订购 发呆 商人 伙伴 便条 事情 害怕 轻松 微笑 沉甸甸 荡秋千 四、比较组词: 商(商量) 末(期末) 挤(拥挤) 拱(拱桥) 钱(金钱) 沟(山沟) 跺(跺脚) 摘(采摘) 抹(涂抹) 齐(整齐) 哄(哄骗) 线(毛线) 购(购买) 躲(躲藏) 评(批评) 报(报告) 玻(玻璃) 破(破烂) 碎(破碎) 滑(滑冰) 骄(骄傲) 平(平常) 服(衣服) 波(波浪) 坡(山坡) 醉(心醉) 骨(骨头) 轿(轿车) 拎(拎着) 桶(水桶) 胳(胳膊) 膊(胳膊) 戴(穿戴)墨(墨水)甸(沉甸甸)冷(冰冷) 涌(涌现) 洛(洛阳) 脖(脖子) 带(带领) 黑(黑色) 句(句子) 五、多音字: dǒu (北斗星) jiāo (教书) tán

查看全文>>>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

查看全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 学习作者抓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自学; 2、初步理解,总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1、看地图,介绍小兴安岭; 2、读题,抓重点词“美丽”。 二、指导预习 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 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 3、预习反馈: (1)分段抽读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说什么? (2)认读识记生字词。重点分析“膝”、“临”等。 (3)问题反馈,质疑问难。 三、学习1、6自然段 1、抽读首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 (1)“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树多、树绿) (2)导读。(夸张、惊喜) 2、抽读、默读第6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景色诱人”、“大花园”、“巨大宝库”等) (2)导读。(赞美、热爱)自读,抽读,赛读。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 “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

查看全文>>>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电教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  ①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②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③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①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

查看全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语文课主要学习作者为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习语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来教学。我先是创设一个全班集体坐飞机去小兴安岭旅游的情境引入,在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后,鼓励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却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结构美。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文本,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不同的美。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本质特点。通过教学,我们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生语文的方法,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为今后自己动手写作做好准备。 朗读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进行品味,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充分、有层次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文美,培养语感。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学生发言积极主动,但有些学生还不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开始随意松懈了,有些随意性乱说话的现象,影响了学习的深入。出现这种现象,我想跟老师激励的方式太单一,在学生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下没有能有效地进行激励,加上平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不够有关。今后我要在工作中,多加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注意激励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14个词语,正确读写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多音字“扎”、“结”、“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师准备:乡下风景的图片、节奏舒缓的音乐、由每段落文字及图片组成的投影片。 2、生准备:观察并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师: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3、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查看全文>>>

第六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之间、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建立平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查看全文>>>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024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