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作业:练习四第1题下面4题

Fwr816.COm小编精选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估算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怎样验算100÷5=20 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2)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C.根据这种方法你可以给这题验算吗?

试试看。

谁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3.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验算的(出示课件)

4.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5.练习验证---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验算下面的除法计算的是否正确。

213÷3=71 431÷7=63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教师用课件展示计算的结果。

小结: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四、巩固练习 ,反馈测评 (课件出示)

1.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 75×5=( )

156÷8=19……4 19×8+4=( )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54÷8= 209÷3= 856÷7=

3.有5张标有数字的卡片,小明、小红2人分别取了其中的两张用

上面的数做除法。432、7、189、6、301 ,小明商是72,小红商是43,

他们各拿了哪两张?剩下的是哪一张?

4.算算商是几?

445÷5= 882÷2= 522÷9= 490÷5= 822÷6=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除法的验算

100÷7=14(本)……2(元)

100÷5=20(本)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100除以5=20

验算20x5=100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教学反思:

学生除法验算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较差,应应多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估算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验算》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怎样验算100÷5=20 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2)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C.根据这种方法你可以给这题验算吗?

试试看。

谁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3.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验算的(出示课件)

4.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5.练习验证---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验算下面的除法计算的是否正确。

213÷3=71 431÷7=63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教师用课件展示计算的结果。

小结: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四、巩固练习 ,反馈测评 (课件出示)

1.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 75×5=( )

156÷8=19……4 19×8+4=( )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54÷8= 209÷3= 856÷7=

3.有5张标有数字的卡片,小明、小红2人分别取了其中的两张用

上面的数做除法。432、7、189、6、301 ,小明商是72,小红商是43,

他们各拿了哪两张?剩下的是哪一张?

4.算算商是几?

445÷5= 882÷2= 522÷9= 490÷5= 822÷6=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除法的验算

100÷7=14(本)……2(元)

100÷5=20(本)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100除以5=20

验算20x5=100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教学反思:

学生除法验算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较差,应应多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 ) 正方形周长=( )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
(2)计量单位不同 。
(3)计算方法不同 。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0页6、7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宽)×2 (a+b)×2
正方形周长= 边长×4 4×a
长方形面积= 长×宽 a×b
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 a×a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24×10=23×20=40×90= 60÷3=150÷5=800÷4=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14×3935×1961×80

79÷412÷383÷9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11×2545×3486×13 91÷78÷6609÷35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2309÷3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乘、除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课时:面积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808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第三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0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0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0.09 4006.575.6 7.089 123.59 800.9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王凤

李娟

刘丽

李芳

身高

146

150

135

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1.8+0.4=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小数初步认识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年、月、日

教学内容:方向的辨认,简单的路线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24时计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

1、位置与方向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

(3)路线图。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

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路线;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路线;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年、月、日。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8×200400×3105×6800÷825÷5204÷255÷5

2、计算。

(1)20×30×7(2)50×6×12(3)400÷8÷5

(4)450÷6÷3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8×(16×5)

=40×16=8×80

=640=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课后反思:教材安排了几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