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 > 导航 >

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2024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范文,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大全

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

科学与美学的矛盾——《长河落日扁》微评

都说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那文字自然不科学,科学与美学也自然是矛盾的了?

大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落日不应该是扁的吗?仔细想想,若是在大漠上,一个扁扁的落日,是不是就打破了那种寂寥,倒是平添了几分趣味。再者,诗的押韵也被扁给破坏了。或许他当时真的看到了圆的落日。

在一些古诗中,也有科学不发达造成的不科学。比如,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有腐草为萤等许多类似的诗句。事实上,萤火虫可能只是将卵产在腐草之上,从腐草上的卵中孵化出来了而已。也可能诗人只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写了出来。

为了用环境衬托作者的心境而人为将景色改动未尝不可;为了营造出一种美,把扁日写成圆日自然也是可以的。都说大自然是最美的,每个人看起来却不一定都相同,带着不同的心情去看也会不同。因此,科学就是王道吗?不是。这些文学中的美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又哪有对错可言呢?

要是说文章都不科学,也不尽然。说明文有绝对的科学性,用词精确严谨,但它的美就与诗大相径庭了。试想,看一个没有任何拟人手法的《动物世界》,你所感受的只有生物的多样性。加上了一系列的拟人,比喻等解说词之后,你便能感受到动物之间的情感与人是一样的,动物也是那么神奇。

在文章中记叙的事物都源于生活,那自然也是科学的了,只不过一些细节都加工成完美,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受。除了一些科幻系列的文章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有哪个作家只要坐在家里就能写出美文来取悦读者了呢?人类是完美主义者,不然怎么能进化的如此之快,所以人们所追求的美也只是一切尽善尽美的虚拟世界,即使真的将自己经历的完美的瞬间写下来,也不会与现实一模一样,读者也不会与作者想的一样,理解起来也回去有些不科学了。

科学与美学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又何来的矛盾呢?

查看全文>>>

美学散步读后感(一)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一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一精一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一性一与感一性一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一精一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一性一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一精一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着。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一精一神和肉一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

查看全文>>>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一)

罗素的这本书中某些话而引发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说如果我们是哲学的陌生人,我们无异于那些囚犯。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务的表象而已。一旦我们成为了哲学家,我们就在理智与真理的一陽一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这才是真实。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其实他并不认为知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们必须去追求知识。所以他之所以认为我们一无所知是告诫我们不要以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面对自然我们要学会谦逊。他还认为为了达到善,我们必须有知识,因此知识即善。因此罗素说,善与知识的联系是始终贯串于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所以我觉得无论谁发现了新大一陆的智慧都应该告诉其他人知道,因为这些知识的智慧是好的。

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会热一爱一知识,我们都要这样来认同。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知识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热一爱一哲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二)

此书的作者是一位相当伟大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西方的智慧】问世之前,罗素写过一本大部头的哲学名著【西方哲学史】,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鸿篇巨著读起来是艰难的,

罗素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俗化,就诞生了【西方的智慧】。与其它哲学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着眼于阐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黑格尔、马克思这一系列伟人无疑是西方哲学的亮点,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这些人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的。没有黑暗时代的经院哲学,可能就不会有作为西方哲学里程碑的休谟,没有休谟就不会产生康德,没有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无从说起,没有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罗素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这种历史的顺承关系,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学不仅仅是一个个亮点,而是一条延绵的长河。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阐述得非常清楚,读者心中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的哲学发展的长卷。他花了相当的篇幅来阐述在科学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但侧重方向并不是科学与经济发展本身,而是着眼于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对哲学的

查看全文>>>

美学不仅限于学习与吸收,还应运用与再创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拿来为人服务的。关于美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小说作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后,再结合自己故事情节的结构,对生活中的美学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再升华。而对于小说的广大读者来说,在接受了小说中的美学价值观以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也是一个学习美学很好的途径。 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小说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更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否则就只能陷入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困境。这个自然真切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形式不一,类型万种,但最终其本质只能归结为自然真切四个字。生活是美学成长的土壤,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了美学的自然真切。就简单的拿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整个故事的价值观来说,都是美学的细节体现,当一个人读完一本小说,他对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审美追求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审美概念,古谚总说读书使人明智,其实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慢慢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概念,而在这当中,小说功不可没。 美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认为小说中的美学是社会生活中美学精神的浓缩,我们通过对小说美学的吸收,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美学思想或者美学观念,从而一步步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查看全文>>>

西方哲学读后感(一)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一入一浅一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一性一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

查看全文>>>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一性一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一性一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一性一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一性一,而新教是唯心的。理一性一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

查看全文>>>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一性一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一性一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一性一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一性一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一性一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艺术是人的感一性一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一性一、客观一性一、开拓一性一,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一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

查看全文>>>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范文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这本书回顾了西方的一些发展历程。我看完之后,有所体会。

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把精神火炬,能把光亮传到心灵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为勇士,能使强者满怀仁爱之心,从而让世界充满了温暖。精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温整个人类的思想历程一样,思想的圣火一代代的传递,终于得来今天的思想盛宴。

我正享受着人类思想的大餐——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智慧。尽管今天仍有诸多问题如贫困、战争、发展、环境、人口等困扰着我们。然而,我们终将找到答案。也正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漫步人类的思想之路。

我们可以不再经历身体上的磨难,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洗礼!!

历史上诸位大师的智慧结晶是一条从历史通向未来的心路!心路是人类最宽阔的路,需要每一个人去修缮它,否则个人的生活就会被孤立。

——于《西方的智慧》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

罗素的这本书中某些话而引发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说——如果我们是哲学的陌生人,我们无异于那些囚犯。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务的表象而已。一旦我们成为了哲学家,我们就在理智与真理的阳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这才是真实。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其实他并不认为知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们必须去追求知识。所以他之所以认为我们一无所知是告诫我们不要以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面对自然我们要学会谦逊。他还认为为了达到善,我们必须有知识,因此知识即善。因此罗素说,善与知识的联系是始终贯串于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所以我觉得无论谁发现了新大陆的智慧都应该告诉其他人知道,因为这些知识的智慧是好的。

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会热爱知识,我们都要这样来认同。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知识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哲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

查看全文>>>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查看全文>>>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博客一:《西方的智慧》读后感

(267字)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做《西方的智慧》,作者是罗素,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看这本书,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我现在觉得哲学家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一般人可以懂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其实真正的科学家或者专家必须是哲学家。

其实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当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常常会觉得很容易,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以前我知道一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老是觉得他实在是太笨了,误导了人类两千多年,可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贡献还有很多,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

所以多看书真的很好。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博客二:读《西方的智慧》有感

(453字)

罗素的这本书中某些话而引发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说--如果我们是哲学的陌生人,我们无异于那些囚犯。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务的表象而已。一旦我们成为了哲学家,我们就在理智与真理的一陽一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这才是真实。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其实他并不认为知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们必须去追求知识。所以他之所以认为我们一无所知是告诫我们不要以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面对自然我们要学会谦逊。他还认为为了达到善,我们必须有知识,因此知识即善。因此罗素说,善与知识的联系是始终贯串于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所以我觉得无论谁发现了新大一陆的智慧都应该告诉其他人知道,因为这些知识的智慧是好的。

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会热一爱一知识,我们都要这样来认同。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知识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热一爱一哲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博客三:西方的智慧读后感

(352字)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这本书回顾了西方的一些发展历程。我看完之后,有所体会。

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把一精一神火炬,能把光亮传到心灵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为勇士,能使强者满怀仁一爱一之心,从而让世界充满了温暖。一精一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温整个人类的思想历程一样,思想的圣火一代代的传递,终于得来今天的思想盛宴。

我正

查看全文>>>

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600字、2024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范文、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800字、西方美学与艺术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