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读后感1500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500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后感1500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现在才知道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足以让我很开心了。清晨从窗户中射入的一缕阳光,春日里朦胧中听到的清脆的鸟鸣,路上轻轻抚摸脸颊的阵阵微风那会让你感到快乐。我记得曾看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与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西方有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与尘土。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迎着粼粼的水波,荡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是自由的,没有谁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发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现。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让我感到快乐。我现在愿意花时间在这嵌入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中找到了快乐。文字使我快乐。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出的文字与别人分享而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为快乐的源泉。

这篇章中还提到了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只要你去挖掘,一天当中的快乐也许可以是一百则。如果我们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静静地享受简单的生活,发现不简单的快乐,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乐是无限的。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 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读后感1500字《爱的艺术》


在读过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后,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理论,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对其中个别问题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自我感觉,弗洛姆在整本书中先是纠正了人们对"爱"这个概念的错误认知,然后向读者讲述了他认为的爱的理论以及对象种类,最后他又提到了爱的实践问题,提醒了读者在锻炼爱的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介绍了很多很多关于爱的理论,其中他说学习去爱主要有三个方面:给予,关心,尊重。其中我对"给予"的想法比较多,没错每当我们提及爱这个词语的时候想到最多的爱的方式就是给予,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给予的真正含义呢?就像书中所说,许多人理解的"给予"就是奉献自己,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但是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有一些人的心理还没有准备好无条件的给予,所以其实他们的给予还是建立在他们对"得"的期望上的。这样一旦如果他的给予没有得到回报,他就会认为自己被别人欺骗了,渐渐地奉献,付出,爱也就与他渐行渐远了。而另一些人则更会有一种更加病态的想法,他们自认为给予就是一种牺牲,而他们也会偏激的认为,给予后失去的"痛苦",才是最终追求的美德,所以他们便热衷于给予,热衷于牺牲。而还有一些正常的人,他们给予之后不求回报,超越自己心里"得"的期望。而且他们也不是那种偏激的牺牲。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真的自己不求回报的付出就一定是已经做到自己的最好了么?其实给予的意义不仅仅是你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奉献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你要给予出一种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的包含很广。就拿本书中的母爱部分来说,母爱表现于两部分,一是母亲赋予了孩子生命,并且维护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二是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让孩子热爱生活,正如书中所写,上帝所许之地里流淌着乳汁和蜂蜜,"乳汁"代表着对生命的关心,而"蜂蜜"则代表着对生活的爱,所以我们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那种热情与希望。想到这里,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情况,作为一名中队骨干,我想我们所能够奉献给中队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够认为我仅仅是很准时,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可以了,而应该给整个中队的战友们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一种积极向上,传递一种豪情壮志,传递一种精气神。要想让战友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首先我们自己就不可以消极懈怠,现在是这样,以后我们进入岗位,参加工作,又何尝不是呢?试想一个生活极度疲惫满腹牢骚的人,怎么会领导出一个有活力的集体?其实这和如何去爱是一样的,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己对别人有价值并且有意义的"给予"是去爱的第一步,一个有创造性人格的人认为"给予"是自己生命力的一种表现,而正是他们这种生命力与活力的给予才会正确的去爱。
书中关于爱的理论介绍了很多很多,可能我理解到的知识其中冰山一角,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爱,正确的"给予"永远是第一步的。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范文一

幽默大师林语堂博士学贯中西,年轻的时候也曾热衷于救国救民,与鲁迅一样针砭时政,和学生一起游行,曾和人办《论语》与《人间世》,其幽默睿智不失天真与热情的性格,十分有趣。少年时候,林博士受基督教影响,青年时代留学海外,视野的开阔与头脑的发达且无中国民性里的保守与老猾,知理而近情,又有革新意识,相信科学,相信爱,倡导生活的艺术,而不失思维的独立性。郁达夫对林语堂的评论是: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

在这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里,就可见到林博士的真诚与勇猛,对当时国人的智慧和德性,林语堂开门见山毫不避讳:让我先来谈谈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他的眼里,这些品性使中国人失却思维与行动能力。对于当时的民族性格,林语堂以西学的观点来剖析讲解,其痛心疾首之处简直怒目冲冠: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底,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缺乏社会纪律之习惯,为中华民族之最大致命伤: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庭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击中要害,是林博士温和喜悦之外的激扬慷慨,其幽默仁爱之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处,跃然纸上。

林语堂对生活的热爱,其实有他妙察深思之后对革命大理想的放弃,无论子思的中庸,孟子的情智勇,还是他所鼓吹生活的乐趣与人生的艺术,都是他对未来的一些热情构想。树与石,花与花的布置,游览,居室与庭院,乃至饮食等等,他既在这些琐碎的事物里发现中国人思维与情感的特点,又在这些对日常生活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里看到危机:这样过于丰盛的菜肴,是处于敬客的虚假形式很可能,中国政府效率的所以低弱,直接导因于全体官僚大老爷个个须每晚应酬三四处的宴会。

在那战火纷飞诸多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时代,林语堂的快乐原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看看他的《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就能明白林语堂的苦心:我们必须重新信任这个身体的优美收受器官,我们把轻视感觉和畏惧情感的心理一律摒除唯有承认现实人生的那种哲学才能够使我们获得真正快乐,也唯有这种哲学才是合理的、健全的。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关注心灵快乐的作家,大家都在国仇家恨的时候,林语堂却早已开始了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深刻而快乐的,好比一个智者,不因其深刻而失去温和柔软的声音与生动慈和的表情。他把艺术、诗歌、宗教的存在目的,就归于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感受力: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对比始终存在的各种批评,生硬无感情的美,与为了公义而不惜凶狠,形式主义地打着礼貌的旗号而缺乏内在的尊重的种种社会现象,林语堂的眼光何其高远而开阔!

幽默带来的快乐自在,使林语堂在那局促的时代里似乎天真而超脱,似乎格格不入,实在,他不仅充满对生活与生命的长远洞见,而且善于发现尘世的天堂,亦严亦慈智慧而不乏俏皮轻松的风格,更使困苦中的日常生活欢喜自在,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对生活与未来有期待与勇气,就是世间法。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范文二

初从图书管借来这本书,翻看了几篇,并未觉得好,反被文中那半古、半白,有时还夹着大量英语的文字弄得心烦起来,感觉文化底蕴太深,便放下了。

不知何时,哪一天偶然又翻看了起来。竟然有了炯然不同的感受,看得不忍释手。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散文如这样读法,在我是绝无仅有的。幼时看评书,是可以忘食的,及后曾通霄达旦的读古龙、金庸等大家的武侠小说,再到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似乎这些曾经让自己激动的小说,以及那些充溢脑海的鲜活人物,都没有这本散文集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大。

尤其是关于读书的几篇文章,让看了多年杂书的我,不觉当头棒喝一般。读书必须先知味。读书全部的主旨读出自己的性灵来。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些文字以一个学者、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意义、方法、艺术、经验、心得

《鲁讯之死》是另一篇让我爱不释手的文章。文中精彩的语言,形象而传神的在高度评价了鲁讯先生对当世及后人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让读者和后人了解了鲁讯先生作为文化战士的种种活形。

以上几篇仅是其中文集的极小部分。文集上涉政治,下至民俗;大到生命,小到柴米油盐;雅如读书,俗如座卧;美如鲜花,丑如嘴脸;深如孔孟儒家之道,浅如季节变化感悟。可谓生活万象,皆来笔下。林语堂先生用自己一惯坚持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的观点,用生花的妙笔,幽默诙谐的语言,把每篇文章无不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同享受绝妙的天籁之音。

好书,还得需要读者识趣,知味。用林语堂先生教你的读书方法,认真去读,去品味,效果尤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