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美学散步读后感700字 > 导航 > 《美学概论》读后感700字

美学散步读后感700字

《美学概论》读后感7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美学概论》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美学不仅限于学习与吸收,还应运用与再创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拿来为人服务的。关于美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小说作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后,再结合自己故事情节的结构,对生活中的美学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再升华。而对于小说的广大读者来说,在接受了小说中的美学价值观以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也是一个学习美学很好的途径。
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小说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更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否则就只能陷入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困境。这个自然真切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形式不一,类型万种,但最终其本质只能归结为自然真切四个字。生活是美学成长的土壤,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了美学的自然真切。就简单的拿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整个故事的价值观来说,都是美学的细节体现,当一个人读完一本小说,他对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审美追求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审美概念,古谚总说读书使人明智,其实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慢慢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概念,而在这当中,小说功不可没。
美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认为小说中的美学是社会生活中美学精神的浓缩,我们通过对小说美学的吸收,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美学思想或者美学观念,从而一步步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毛泽东概论读后感


篇一:毛泽东概论读后感

篇二:毛泽东思想概论读后感

篇三:毛泽东思想概论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600字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一)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一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一精一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一性一与感一性一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一精一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一性一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一精一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着。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一精一神和肉一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一爱一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一爱一,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一身化。

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一香泗溢!

美学散步读后感(二)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一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一精一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一性一与感一性一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一精一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一性一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一精一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着。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一精一神和肉一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一爱一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一爱一,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一身化。

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一香泗溢!

美学散步读后感(三)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由宗白华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一精一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一性一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一精一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一精一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一精一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一精一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一精一神。

说到建筑和园林,我想前立刻会浮现出气势宏伟磅礴的紫金城、颐和园;含蓄温婉的苏州园林和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的飞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是不会深刻的。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刻上,还表现于建筑园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几大宫殿中的装饰:飞腾的龙、愤怒的猛兽、展翅的鸟雀、扑翼的凤凰、转来转去的蛇、伸着脖子的白鹭、顾影自怜的仙鹤、互相嬉戏的猴子、还有神仙、玉女飞天的场景和妖魔鬼怪狰狞鬼脸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民族人们内心涌动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飞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宗白华还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窗子使其内外发生了交流。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中国人喜欢设亭台楼阁,喜欢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味变化万千的韵致和美丽。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一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建筑概论》的读后感1500字


我极钟爱古典建筑,犹以中国古建为甚。在我看来,那些在岁月流逝中保存至今的建筑中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浸润着各种各样的神奇,讲述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见证着荣辱交替的历史,让人忍不住去探求它的过去,了解它的沧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它不仅记录着其创建时代的风貌,并且映射出人和社会随着文明进展而表现出的各种新的特征。它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将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时代,用建筑这种静止并能长久存在的形式,保存至今,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并且将遥远时代的形态展现于我们面前,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力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对于古典建筑还仅仅停留于感性的欣赏的阶段,并不具备什么专业知识,只是单纯的感兴趣而已。当看到在岁月的涤荡中依然挺立的古建时,总是会不由得惊叹古人技艺的高超。我对于古人一直怀着崇敬之心,在那些遥远的岁月,并没有象西方科学一样的严谨的科学著作,他们仅仅评着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靠着经验建造出这些令世人惊艳的建筑,并且使这些建筑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保存至今。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敬佩。

建筑的历史性是使我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当我阅读这两章的时候,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并且还介绍了一些古建及近现代建筑的形式。我一直觉得古典建筑有一种神秘的气质,尤其是中国古典建筑,不论是其建筑形式,建造技术还是其内在含义,都让我觉得很是神奇。中国独特的文化使其建筑也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最为让人惊奇的是中国古建的结构不是靠定量分析,也不是用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的是理论经验。并且中国古建还有很独特的学术思想,譬如说风水,这其中既有封建的一面,也有科学的部分,这是西方科学无法代替的。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这是很独特的。通过这些木构建筑,我深切的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是何等的高超。至今仍有大量木构古建存世,如山西应县木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等建筑在经受了地震洪水战火的数次洗礼以及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屹立不倒。你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也许在现在这种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木构技术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千年来的主要结构形式,我们还是要对其有所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对古建有着相当大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些东西,如果有机会,还是想要深入了解一下的。

中国建筑的独到之处,除了其结构与文化之外,还有民族地域这方面。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形态丰富多样,气候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大不相同。于是,为了使生活更加舒适,人们根据当地的情况建造建筑。如根据降雨量的不同,西北的传统建筑屋顶坡度平缓,江南地区则采用坡度较大的屋顶;再如因为地貌差异,四川山居多为吊脚楼等等。除了客观因素,一些人的主观因素也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如北方的雄健,南方的挺秀。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及宗教信仰。而这些不同在建筑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并且各种居住建筑形态还显示出建筑的伦理特征。譬如北京的民居因是近皇宫之地,所以形式规整;而蒙古包,藏民碉房则与四合院无丝毫相近之处。

最初喜欢上古建,是因为在我眼中,古建有着一种神秘的气质,让人充满好奇心,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除此之外,便是其建筑样式所产生的气场。我总是觉得那些建筑在向人们传递着某种感情。记得有一次在冬天去了故宫,因为是旅游淡季,又赶上建筑修缮,故宫里的游人比起平日少了很多。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了一个看起来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院子。因为很普通,所以这个院子更显清净。当我站在院子中央,看着四周的苍松翠柏,班驳的灰墙红柱,蜿蜒的青石板路,以及屋子里年代久远的床铺家具,忽然觉得静默。似乎周围的一切一切都在向我讲述着几百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倾诉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或许就是古建的神奇之处吧。

其实,古建在今天的实际用途已经没有多大了,它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着,不论古代的木构建筑技法有多么高超,也已不适应当今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以,古建对于当代的意义,除却那些众所周知的东西,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古建融合进现代的环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然建筑技法无法继续使用,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古代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古建的形式,赋予建筑独特气质。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出现了,下图便是某现代化住宅小区的一隅。仿古的长廊与影壁既在空间上分格了住宅区与休闲区,又使得这个小区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增添了情趣。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成为建筑师,我希望我在我的作品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借用古建的形式,而是赋予其古建那种独特而神秘的气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