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 > 导航 > 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

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自由与生命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篇一:《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篇二:自由与生命

篇三:读《自由与生命》有感

篇四:读《自由与生命》有感

篇五:《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 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


一首小诗百年不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殷夫译《自由与爱情》)
这首小诗,过去不少人以为是一首殷夫个人创作的诗。其实,它是殷夫从德语翻译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精品,一曲有口皆碑的绝唱。
殷夫(白莽,原名徐白)1910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村,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仅21岁。殷夫是一位革命诗人,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英雄,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先生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愤地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自由与爱情》这首著名的诗,原是匈牙利民主诗人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andor,1823~1849)1847年创作的。此诗原文是一首匈牙利文六行格律诗,后经德译者滕尼尔改译成德文四行格律诗,收在1887年维也纳出版的德译本《裴多菲诗集》中。1929年,殷夫是同济大学德语系二年级学生,他根据这本德文诗集,将此诗译为四行五言古体诗(如上),而且就译在这诗集中此首诗的旁边,类似批注,无题目,无标点,无落款。正因此,当时有人竟误认为此诗译者不是殷夫,而是他的大哥。理由是这本诗集是他大哥(原留德国民党将官)从德国带回来的,书的扉页上正巧有他大哥徐培根的亲笔签字。其实,此事不值一驳。经笔迹比对,确认殷夫译笔无误(这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殷夫1931年牺牲后,鲁迅先生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本诗集和这首格律诗的译文。后来鲁迅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援引了这首诗,并根据德文替殷夫加上了题目、标点和落款。于是,这首诗便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精品,不胫而走,在人民中广为流传,百年不衰。
这首小诗,之所以百年不衰,鲁迅先生的赞赏和推荐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该诗的翻译实为上品、妙品,不可不提,不可不比。这首诗的中译本在中国至少有8个。最早的是周作人和茅盾的译本,殷夫是第三个。再后来便是翻译家飞白和兴万生的译本(下面只列举首尾两例)。
欢爱自由,/为百物先;/吾以爱故,/不惜舍身;/并乐蠲(juan,舍弃)爱,/为自由也。(周作人译)
自由与爱情,/我需要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兴万生译)
试引一英译本作为比较: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Jones)
仅从翻译角度比较:先看,兴万生译文是典型的以原著为中心的传统的所谓忠实译文。说它忠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忠实,即内容和表达跟原文的逼真程度。把原作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这种译文泯灭了译者的主体意识,否定了译者的创造个性。此种无个性的译文,无疑是苍白的译文。
殷夫的译文却恰恰相反,当然也曾有人批评说它不是翻译,更不是成功的翻译。然而,我们则认为,它才是忠实翻译观的典型范例。不过,这种忠实,是更高意义上的忠实,是遗貌取神的忠实,可以称精神耦合,从这个角度而言,殷夫的译文应该是最忠实的。他的译诗朗朗上口,老妪能吟,此等诗作绝非一般译者所为。殷夫为什么译得如此精彩?应该说,他是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追求自由的不羁的灵魂。殷夫译此诗有着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在内,也可以说,他的译作是用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的精神熔铸而成,因此才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仅就翻译的本质而言,殷夫的译文不是原文的附属,而是独立的译品;不是原文的模仿,而是再创造的艺术品;不是原文的奴隶,而是主人。其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行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殷夫的翻译不是一面只能客观反射原文的镜子,而是一盏能自行发光的灯。从镜子到灯的过程,就是翻译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过程的最高境界。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


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 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真实写照吗? 民国的学者如实看到不是他们的理想主张在未来的革命中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悲。先辈的思想及此。还看今朝。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研究员跳楼自杀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读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够留在国家科研单位工作,生活应该是多么美好,哪里料到,最后舍弃亲人,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曾经遭受了怎样的内心痛苦?他的亲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为什么会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时正在读《生命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读关于这样一本研究生命与教育的教育哲学,内心充满了浓烈地悲情,为教育!为生命!感受异常强烈!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作者 冯建军老师,拥有诗人般的教育情怀,怀揣诗人般的教育梦想。书中积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运用了大量的摘录,从哲学角度把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分析的比较透彻,可以想见他为完成这本书阅读了相当多的书目,向他学习!虽然读后还是认为他的研究有些偏于理论,但是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确我的音乐教学该走向何方,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