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特级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

特级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可以分哪几类?

4、每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二、展示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馈检测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请各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美丽图案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想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数的。
3、汇报交流(课件展示数法)
(板书:5个站,车票总数为:4+3+2+1=10(种)
问题二:如果有6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7个呢?8个呢?
方法一:画6个点,重新数
方法二:直接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F点,即10+5=15(种)(课件在图下面展示需再加的5条)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条数刚好与原来的点数相同。
4、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5、知道了规律,让学生尝试写出10、100个车站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四、回顾总结,梳理知识。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按一定的顺序数对于数线段来说很重要,其实它对于数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也同等重要,所以以后不管在数什么图形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才不会重复和遗漏,记住了吗?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有序 不重不漏
点的位置: 3+2+1=6 线段的长短: 3+2+1=6
5个站,车票总数: 4+3+2+1=10
6个站,车票总数: 5+4+3+2+1=15
7个站,车票总数: 6+5+4+3+2+1=21
8个站,车票总数: 7+6+5+4+3+2+1=28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


图形的拼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8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3、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
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它们组成的,老师相信同学们用它们也能摆出很多漂亮的物体。现在同学们的手中都有很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学生分组拼,拼完后在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深化
(1)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2)练习六的第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的第7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后实物演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小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汇编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一个优秀的教案,应该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目的明确。写教案时总是感觉有些困难?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特级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