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2024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

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

查看全文>>>

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

查看全文>>>

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习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点击此处或目标另存为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查看全文>>>

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重点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

查看全文>>>

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

查看全文>>>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

查看全文>>>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查看全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

范文资讯网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2024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