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fwr816.cOM展读推荐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有效铺垫

1、图形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起看大屏幕(出示长方形),认识吗?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指名说,师板书)

再来看(出示长方体),这是新认识的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二、寻找联系、引入新知

1、审题读取数据

(出示相关数据)关于这个长方体,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发现相对的面,颜色相同。)

同学们手中也有一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像老师这样摆放,并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吗?(试一试,并指名指一指)

2、动手填写数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展开与折叠,谁能说一说将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后,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将得到一个六个面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即长方体展开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也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就将这个长方体展开,得到的一个像这样的展开图(出示展开图)。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你能分辨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后图形中的哪个部分吗?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展开图,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活动,先看要求,(出示)

活动要求:

(1)判断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将上下左右前后标在展开图的各个面上。

(2)根据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将合适的数据填在展开图的方框中。

明白了吗?动手试试看。

指名试一试,这个同学完成的如何,和你标的一样吗?

反馈:谁能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三、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揭示长方体表面积概念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找出了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联系,那么你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本领知道我们做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吗?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求至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纸板其实就是求什么?(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补充板书)拿出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6个面,体验一下它的表面之和。

2、 估计长方体纸盒表面积

谁能先来估计一下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并适时的渗透一些估计的方法与技巧。)

3、 小组交流并计算

结合这个长方体及它的展开图,想一想,你准备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四人小组内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 全班交流与汇报

学生板书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让其他同学给予相应的评价。

5、概括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6个面面积相加

方法二:计算3个面的面积×2,依据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的特点。

方法三:计算三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谁能说一说,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灵活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要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长宽高,应该怎样计算呢?

6、知识推广

思考:求正方体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课本第18页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课本第19页练一练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拓展练习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饮料盒,它的长、宽、高分别是6.5cm、3.8cm、10.5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是多少?

分析题意,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作者:天津市大港区英语实验小学 李桂霞)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 1
教材解读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预 习 提 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5、正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6、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那几条?
8、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 学 流 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18-20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由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2、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们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2、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它们分别有多少条棱?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学生观察。
学生回忆并回答。
3、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4、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四、巩固或提高
1、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相关作业。 条件强化: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 学 反 思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东西?(笔盒、牙膏盒)谁大谁小呢?(引出体积的的概念)然后指出其中一个面,引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与之相关的知识。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长方体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②、长方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③、长方体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2、做一做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小正方体

个数/个

体积

(立方厘米)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3、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长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正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4、独立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1题。

①观察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各个图形的什么?( )

②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积和高,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v=( ) ×( )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这个笔盒的体积有多大?分小组量一量、算一算。

2、计算:(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办法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呢?

2、在这节课里,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那位同学(或哪个小组)表现好?好在哪里?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体积是210立方米的游泳池。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2~63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懂得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快速地找出的包装策略。

3、渗透有序思考和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快速地找出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5×3×1(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教师准备设计记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图,这些包装盒有什么特点?(长方体)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包装有关的学问,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板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3、包装需要注意什么?(美观、大小、省料)

4、还记得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板书公式)

5、出示5×3×1的学具,学生计算表面积。

二、小小设计师

(一)两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想一想,怎样包装呢?(学生两人小组合作用两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方案,教师贴图。

3、电脑显示介绍三个面:大面、中面、小面,再展出示三种包装方法图:上下(大面)重叠、前后(中面)重叠、左右(小面)重叠。

4、观察拼成的大长方体与原来的两个小长方体,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没变?什么改变?(体积没变,表面积改变)

5、猜一猜,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大面重叠,因为这样重叠的部分最多

6、学生分组计算三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板书结论: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二)四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四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并填写记录单。

填实践统计表

2、生汇报方案。

3、电脑展示介绍六种包装方法图:单面重叠:3种——6个面,双面重叠:3种——8个面

4、不计算,比一比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6个大面重叠和4个大面与4个中面重叠可能最省料。

5、引导理解比较的方法:除去4个大面,两个大面和4个小面比较,只需1个大面和2个小面比较,有可能相等,有可能大,也有可能小。

6、学生分组计算可能的两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

7、观察讨论记录单上长宽高数据的规律,得出结论。(板书: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八块学具的包装方案,怎样最省材料?

1、学生八人小组合作用八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并说设计理由。(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课堂小结

启发:通过这次包装设计,从节省包装材料出发,设计出的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四、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同学们真棒,说得真好!包装问题应用在生活中可以节约包装纸,节省包装材料,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的运用就更多了,做服装的时候精心设计节省布料,可以多做衣服,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约用电……省料问题在生活中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当今社会提倡节约,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五、大胆尝试

12个旺旺牛奶盒的包装方案,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接口处按300cm2计算)

六、板书设计

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一文,希望“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