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

说课

一、说教材、说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体会等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教学中,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四、说教法、说学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解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本节课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必用等量代换这个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整节课也就一个问题,“怎么换?”。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天平的原理,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五、说活动过程

课的开始,我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很熟悉,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则故事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同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新理念。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到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采用了多媒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第3、5、6、7等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学情分析】 以前我们学习过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的,但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同学们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区别,更分辨谈们之间的进率。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思路】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结构,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课的设计思路: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巩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进一步巩固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毫米和分米练习课。板书:毫米和分米练习课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老师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为今节练习课提供铺垫。】 2.课件出示考考你: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巩固练习 1.用手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2.能不能用你们的小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

查看全文>>>

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查看全文>>>
篇一: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篇二: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在备课方面,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 查看全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

查看全文>>>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查看全文>>>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