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导航 >

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刚刚过去的6月,对于全国高校近660万的毕业生而言,可谓冰火两重,既是期盼也是煎熬。期盼的是即将开启的职场人生,煎熬的是还有很多毕业生工作没有着落。数据显示,今年的毕业生较去年增加了近30万,另外,还有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也夹杂在就业的大军当中。如此的就业压力之下,已经谋到职位的职场新新人类,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更显得弥足珍贵,对此,刚刚举行的钱江晚报杭州hr经理沙龙上,资深的hr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和企业老总给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

上班第一年别急着人生规划

不管是来自父辈,还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句要上班了,自己先好好规划一下再熟悉不过,可是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提给那些公司的hr(人力资源经理)和猎头时,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惊人的一致职场第一年,先不要急着规划职场人生。

信蝶商业有7年hr工作经历的李家玉直言不讳:我们的新员工进来,不管是什么学历都要先在门店做1~3年一线销售,但是往往半年时间很多孩子就离职了。李家玉说,按照薪资而言,销售的底薪加提成比很多初级文员的收入要高,但是这些薪资无法留下这些职场新鲜人;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很多新鲜人的职场规划只为自己留了半年时间。

很多新员工觉得半年时间他们已经了解了工作流程,还让他们做基层,就觉得公司没有给他们更大发展平台。李家玉说,拿我们零售行业来说,每个销售季有不同的产品上市,促销方式都不同,呆半年就觉得把整个公司给吃透了,这怎么可能?

她同时举了另一个例子:我去年招进来一个学建筑的男生,当时就做店筹,做新店开张之前包括选址、水电、采光等杂事。小伙子很沉得住气,他在全省各地做了10个店后,找我谈心,他希望可以参与新店开张的所有流程,从店筹开始,一直到企划宣传,希望可以在五年内独立运作新店。

我觉得他的职业规划,是在恰当的时间做了可行的规划,如果没有花一年的时间去吃透你的职位和行业,就拒绝或者接受这个行业,始终是太轻率了。李家玉给出的建议是:新人多给自己的职位一点时间,在一个职位做满一年,再考虑长远。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做三年新人,再开始谋划人生。

读书阶段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暑假开始,当职场新鲜人已经成为上班族,还等着孵化的在校生该做什么,旅游,睡觉,还是打游戏?

众多hr一边教着职场新鲜人畅游职场,一边不忘回头指点一句:别玩了,找单位认真实习吧。

未来的职业选择或多或少都会打上第一份工作的烙印,所以,大学生们还是要多花些

查看全文>>>

徐文长是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很多都在明间流传。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能哟个查字典,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文本,并能依据具体情景进行拓展思考。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徐文长吗?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小时侯的故事。

2、板书课题:22 竿上取物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徐文长的聪明选择了哪些材料?

2、 这两个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雀”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思考: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妙在哪里?

徐文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在文中勾画出来。

别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句子。

(2)指名读徐文长过桥的句子,注意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

(3)请同学们勾画出动词,体会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

(4)指名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5)(看动画课件)仔细观察徐文长过桥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理解词语:轻轻巧巧

(6)比较:别的孩子是怎么过河的?

(7)这个句子你认为怎样读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a自由读 b指名读 c齐读)

2、教师小结,过度:徐文长真是聪明伶俐。看到徐文长顺利的提水桶过桥,你的心情怎样

查看全文>>>

《晏子使楚(一)》是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 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

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

4.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两幕

篇二

【教学目标】

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理解难点词语。

在读和演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

查看全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上校园网,互联网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扩展视野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查看全文>>>

《独果》生动地记叙了小荣一家在面对一个百年未遇的独果时,三代人互相礼让,都不肯吃“独果”的事,体现了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延”;给形近字组词;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飘溢”等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2、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提问,理解对独果的奇效、 独果该给谁吃等问题。

3、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

4、通过课文阅读,懂得相互谦让、尊老爱幼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听力大比拼

这是独果,百年难遇。老人吃了长寿,小孩吃了聪明。但只能独吃,不能分吃。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独果 齐读课题

2、什么叫独果呢? (媒体出示:“独”在字典上的注释)

师述:“独”在字典上有四种解释,为了帮助大家正确选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

3、(媒体演示)

师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师述:原本果实累累的橙子树,去年竟连一个果子也没有,直到有一天—— (媒体出示句子:一天,我爬上橙树玩,突然发现一个熟透了的大橙子。)

①老师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语气。

②师:说说“独”的意思?“果”呢?说说“独果”的意思?

( 媒体出示:课题和课题的解释“一个橙子”) (板书:一个橙子)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师过渡):树上的果子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就是独果。那么,传说中的 独果具有哪些奇效呢? 下面就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可以划下有关的词语。

①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 延年益寿 能治百病 聪慧过人

②读准 “延年益寿”的字音

③(媒体演示“延” 的笔顺) 提醒:“延”的第四笔是竖折,学生书空

④先理解关键字“延”,再理解“延年益寿”一词

⑤理解“聪慧过人”的过

⑥( 媒体出示) 延年益寿 能治百病 聪慧过人 说话练习: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 . 用上三个词和这个句式来介绍独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这是谁和谁之间让独果呢?

(板书:我 奶奶 妈妈)

师:看到独果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呢?默读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媒体随机出示) 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 易见到啊,你可别骗我!” 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

查看全文>>>

《夸父追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   目标

追赶太阳  决心

追寻光明  信念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 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

查看全文>>>

《点金术》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希腊国王麦得斯十分喜欢金子。神灵为了惩罚他的贪得无厌,赐予了他点金术。当他在获得了点金术后,遇到了一系列的事情。课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作者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告诉每一个读过故事的人:做人不能太贪心,一味的追求金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认识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人懂得贪心必然会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新- 课-标-第- 一-网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王思想变化的句子,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查看全文>>>

《不知疲倦的人》记叙了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受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有关词语。

2.学会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字词揭示课题。

1.出示:疲倦

什么是疲倦?

工作、学习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疲倦,而在这里,老师却要向你们介绍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2.出示课题: 不知疲倦的人

3.齐读课题。

二、围绕词语,提出问题。

1.交流在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

2.围绕这些词语提出问题。

三、人物介绍,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认识陈景润。

文中那位沉浸在书堆中的中年男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不知疲倦的人——陈景润

2.师介绍陈景润。

陈景润是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歌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

那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

请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有关的资料。

3.陈景润是怎样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

4.分节朗读课文。

5.学习字词。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孜孜不倦、曙光、游弋

四、重点学习,感悟情感。

出示;陈景润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

1.你从文中哪里看出陈景润是个不知疲倦的人?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同桌交流,谈自己的想法。

4.指导朗读。

5.师小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景润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歌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他紧追着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攀登。

1)分组读。

2)全班读。

3)指导朗读。

五、语言芳草地

你还知道有关陈景润的故事吗?请介绍个同学们。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 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 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

查看全文>>>

《他从火里跑出来》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100多年前,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不懈地研制烈性炸药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凝神、注视、血迹斑斑”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话。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提提问题。

5.通过释疑,揭示科学道路的崎岖,感悟奉献精神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设计话题、引入新课

1.看,画面上有两个话题(媒体出示:诺贝尔、诺贝尔奖)。 你能选其中一个说一说吗?

2.1896年12月10日,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病逝,一颗伟大的科学巨星陨落了。(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节)。谁来读这段话?

3.自由朗读这一节并试着背一背。(生:朗读与背诵)

4.告诉你的朋友,“诺贝尔奖金”是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生:个别回答)

5.诺贝尔在科学的道路上历尽艰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信,我们来学习第38课,读读课题:(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6.这里的“他”指的就是“诺贝尔”。

二、学习课文、提提问题

1.他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呢?请同学把书翻开,自由朗读全文。(生:个别回答)

2.课文是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 要求:读完后,用直线划出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句子。(生:默读全文。)

3.交流。(媒体出示有关语句)

4.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提提问题。 5.质疑。(教师可提醒学生理解:凝神、注视、血迹斑斑、狂呼等词。)

三、通过释疑、感悟奉献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词句的训练。(媒体出示有关词句练习)

练习一:注视(与“环视”、“巡视”的区别)

(1)(“词语活动室”:2.选词填空)

(2)补充:描写“看”的词语很多,请你再说几个: 。 (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积累由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描写“看”的词语。

练习二: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1)用“一边一边”说说话。 看到诺贝尔(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2)我会 。

2.师:注重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亲自”、“血迹斑斑”、“狂呼”等词,感悟诺贝尔的奉献精神。

四、谈谈体会、师生共勉

1.确实,“在科学上没有平坦

查看全文>>>

《第一朵杏花》 讲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杏花开花吗?你知道每年第一朵杏花开花在什么时候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竺可桢爷爷,他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整整等了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生字情况。

⒈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⒉同桌互查。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⒋快速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第一次看杏花的过程。

⒈自由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⒉小组讨论(学生可互相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⒊引导学生体会:“弯下腰来”说明竺可桢爷爷平易近人。“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那天开的”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⒋指导朗读。

四、作业: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分,知道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时并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说:“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那么,第二年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6-15自然段。

⒈读第6-15自然段,想想你又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咐,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⒊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情境一:出示一副春景图,体会“吹皱”

“吹醒”

“吹绿”“吹鼓”的景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第6自然段。

查看全文>>>

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新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