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查看全文>>>

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

查看全文>>>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

查看全文>>>

负数(二)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

查看全文>>>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物品,并将其侧面用白纸包好。剪刀、直尺。教师准备圆柱体、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可旋转长圆柱体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出示教材第10页中的圆柱形物体)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像这样的图形叫圆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问:粉笔是圆柱体吗? 3.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高、矮不事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2)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师画一条侧面上的斜线,问: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贴在木棒上的长方形纸片,将它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完成教材第11页的“做一做”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

查看全文>>>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3.8dm,高1.5dm。 (2)底面直径20m,高12m。 (3)底面半径6cm,高18cm。 二、新课 导入:我们以前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又该如何求呢?[板书课题]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不同?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材14页做一做(强调作业格式要求:分三步,首先分别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2)底面直径6分米,高2分米。 (3)底面周长12.56米,高3米。 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4题求表面积部分。 第二课教学反思 无论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或是已知底面直径、周长和高求表面积都必须经过七步计算(注:平方也算为一步)。这么烦琐的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且在列式中,还必须正确选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因此解答圆柱体的表面积其实是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面积公式的一大考验。 为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我在学生初次接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将教学目标仅定位于能够掌握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而不涉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即不教学例4),整节课重在夯实基础。从列式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错,可一到计算,问题还

查看全文>>>

比较负数的大小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

查看全文>>>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

查看全文>>>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与不等底等高的圆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1/3sh 拿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为什么倒3次不能刚好倒,和刚才不一样呢? 强调:“等底等高”。 问: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练习: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说明: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的

查看全文>>>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出示圆锥实物图,并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师:像这样的形状叫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直角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

查看全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