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数学下册教案 > 导航 >

三年数学下册教案,2024三年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数学下册教案

课题 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总第14课时 授课老师 授课内容 教材21页例8、例9。 个人加工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 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 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

查看全文>>>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查看全文>>>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24×10=23×20=40×90= 60÷3=150÷5=800÷4=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14×3935×1961×80

79÷412÷383÷9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11×2545×3486×13 91÷78÷6609÷35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12页位置与方向,113页统计,完成练习二十五第5题、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看图能准确的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会看打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位置与方向以及统计知识归纳与整理的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过程:

1、复习位置与方向

(1)出示总复习第1题图

师:这是一幅社区示意图,请你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清家周围都有什么?她从家到健身园可以怎样走?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组织学生画路线图

师:你能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吗?画好后把你上学的路线和同组同学说一说?

(4)小结

提问:在解决位置与方向的问题时我们一般应注意什么?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识别方向。(要注意看清图中标出的方向,如果没有标出方向,平面图中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或描述行进路线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2、复习统计

(1)出示复习题第5题

师:这是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图,看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感想和风吹草动组的同学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信息?收集信息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哪个小组愿意谈一谈你们的感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3)组织学生计算平均每年出现沙尘暴的天数。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以及在求平均数时注意的问题)。

(4)体验

调查本组学生每周每人花零用钱的情况,算出本小组平均每周每人花多少零用钱?通过调查和计算,你们想说点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112页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1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成练习二十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乘、除法的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

查看全文>>>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一课时 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

查看全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

查看全文>>>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查看全文>>>

三年数学下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三年数学下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三年数学下册教案,2024三年数学下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