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 > 导航 >

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2024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范文,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大全

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

这本书,和以往看过的那些专业书籍不大一样。内容不是纯理论的阐明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成果,也不是那种就像一直在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并用很多专业的艰涩难懂的句子的书,像我这样还达不到那种境界的人看不懂,也不爱读。

此书以对话采访的形式展开,整本书的语言比较简单,也有很多的时事例子,一边可以看作是记者戴维?巴萨米安与诺姆?乔姆斯基的访谈,充满问答;一边又可以看作是巴萨米安和乔姆斯基这两个老友之间的交谈。深刻贴心。

通过刘老师画出来的重点,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不过也是因为层次关系,有些勾画出来的东西我也不怎么看得懂,就像读这本书可以开拓很大的眼界,但有些东西仍然不大清楚一样,所以也就不怎么感兴趣。不过,有些勾画出来的却也让我感到震撼。因此,尽管读了快半年了,时而看看,时而又丢丢,懵懂之间,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戴维?巴萨米安

我不知道戴维?巴萨米安在美国媒体界的地位和知名度有多高,也不清楚他的作品怎样,但通过这本书,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名给我们这些将要涉足媒体界的初学者提供好的例子的老师。

在与乔姆斯基的采访中,他能够随时指出乔姆斯基的话出自于哪里甚至于哪篇文章,还能根据乔姆斯基的回答引出一些相关联的事件进行更深的讨论,并且还会引用很多与该主题或回答相关的经典语句和例子做很好的总结与开启下一主题,而不是像国内很多采访稿那样只是干瘪的提出问题而已。可以看出,巴萨米安不仅准备工作做得充足,平时的积累也是很多记者比不了的。他的采访能力让我敬佩。

另外,巴萨米安在与乔姆斯基对话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和游刃有余,用一段很短的话语就能挖出乔姆斯基的很多思想,让采访不断深入,也让内容深刻的能力也让人佩服。

同时,导言中,巴萨米安对乔姆斯基的介绍不仅让读者知道乔姆斯基高尚的品格,也透出他对采访者的尊重,我可以想象这样的记者并不是对乔姆斯基的奉承,而是他能够给他的采访者十分的尊重。

诺姆?乔姆斯基

从巴萨米安的笔下知道,乔姆斯基在关心普通公众的方面是很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刚做完手术,身体疲乏,只要有这样的邀请,依然慨然应允,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知道他一直践行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说出真理,戳穿谎言;知道如果你需要一个代言人,如果你需要一个签名,如果你需要帮助,乔姆斯基都将与你同在。这样的乔姆斯基,怎能不叫人敬佩?

查看全文>>>

《音乐教学新视角》读后感

文/杨晓晓

《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是特级教师吴文漪撰写,由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吴老1946年出生,江苏吴江人。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着作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情感音乐教学》、《文化与音乐教学》等。

本书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运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在研究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对音乐思维、音乐情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观点,主张在文化的大背景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本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对中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得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怎样才能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带着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呢?文章中举了详细的课例。如:设计出多种趣味导入,有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疑问导入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教唱歌曲《火车开了》,可以把教室创造成一个火车站,学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车,教师是列车员,全体学生是乘客。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车票,回答对了才能检票上车。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开火车的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表演火车开了的游戏。这种音乐情境既创设了火车的情境,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文中他还重点阐述了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决定因素。比如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教师的权威不是靠所谓的威严树立的,而是靠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的。那么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怎样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首先要对音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常常会在其他教育文摘中看到这句话: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励和鼓舞学生,这样才能呼唤起学生

查看全文>>>
《爱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因为看了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关于爱情》网络视频,感触颇深,陈果教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梳理她读到的爱情,在视频中里面提到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非常的深刻,初读时觉得不太容易懂,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 一、爱的知识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四、以爱之名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 查看全文>>>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一)

记得好像有人说过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有缺点,说明这个人开始成长了,依此来说,我属于晚熟的类型。并不是说自己完美,只能说是身边朋友一直很包容我这个缺点,所以到了这个纠结的年纪才让我发现。我一性一格不是很开朗,但是确有点没心没肺,俗话说就是嘴边没有把门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基于当今社会是一个eq时代,为了充分掌握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门技术,我购买了这本【说话的艺术】。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七十五要靠人际关系。②据统计,人的一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在40至45年中,每星期工作5天或超过5天,每天7、8小时或更多,换言之,我们一生工作10万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别人一起工作中度过的。无论我们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沟通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必要手段。

沟通方式包括很多中,有口头、书面、肢一体等,口头沟通应该是运用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

这本书通过四篇35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的技巧。虽然书中讲的都是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方法,有的方法甚至不费我们一点力气就可以做到。

说话时面带微笑。我们能理解微笑的含义,也知道微笑的力量,但是为什么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总要把烦恼也带给身边的人呢。

谈论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如果我们想要交朋友,并成为受人欢迎的说话高手,就要用热情和生机去应对别人,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

学会用友善的方式说话。人们不愿意改变他们的想法,不能强迫或迫使他们与我们意见一致。但如果我们用温柔友善的说话方式引导他们,他们或许会改变一态度。

不要和别人争论。为什么非要证明一个人是错的呢?难道那样做能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且也不要你的意见。你为什么要和他争辩呢?应该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争论。

牢记他人的名字。公司越大,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冷漠。唯一能够使公司变得温暖一些的办法就是记住他人的名字。

赞美和欣赏他人。用赞美的方式开始和人谈话,就像牙科医生用麻醉剂一样,病人要承受痛苦,但麻醉剂能消除这种痛苦。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能够说服任何人去做任何事,这个办法就是激发对方的热情,让对方乐意去做那件事。

当然书中还提到很多其他方面的技巧,但是我相信只

查看全文>>>

演讲的艺术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通过四种渠道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而我们的言行评判标准、社会地位的划分,也是通过这4种渠道,即:我们的职业、外貌、言谈以及我们说话的技巧。

俗话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动真情的演讲,才能动人心。演讲的本质是与听众平等交流,演讲者说真话、动真情,让听众有所思甚至产生行动。就像李太白说的:感人心着,必先乎情。

卡耐基的这本【演讲的艺术】告诉我们演讲的技巧。演讲也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是通过练习!练习!再练习!首先他告诉我们演讲需要勇气和自信、要有持之以恒的愿望、要知道自己说什么、让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要练习!练习!再练习!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当你肚里没货,再有水平也计不出什么东西。在演讲中要让你的魅力映射全场,当然这魅力是多种多样的,期中包括的魅力、微笑的魅力、幽默的魅力等等,这些魅力都是需要你经过长期大量的练习得来的,并且能在临场中发挥。在演讲中想提起听众的兴趣,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点燃徙的狂一热,释放自己的热情!学会在玩笑中与听众轻松交流,没有豪言壮语胜过豪言壮语,我们就要把平实的话说到了人们心坎上。

要知道说什么,是演讲的主干。演讲准备是一种结合,一种个人思想、观点、信念和冲动的结合;是沉思、回忆、选择那对你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并且对其加工、润色,跟它们浑然一体,成为你自己完美的工艺品。

记得林语堂每次演讲,都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妙语,整个演讲过程,气氛热烈,笑声不断。但是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浅薄的幽默,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是机智的幽默,是智慧的幽默。是他幽默的天一性一,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混合而成的哲理一性一幽默,他幽默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智慧。

然,演讲的目的就是让听众对你发表的观点产生共鸣,但用同样的语言表达在你心中同样的一个想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不同的时间或许反应并不相同。而很多人(至少我自己以往常是如此)往往犯下这样的错误,说的话仅仅是自己想说的,而没有注意到听众的理解并不是你意想到的效果。误解往往也就如是产生。或者说那不是误解,是你清清楚楚告诉你的听众的,只是你的想法以你的逻辑编译出的语言,再经过听众的逻辑推理出的结论,两者完全相悖。

王之涣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演讲的角度看,

查看全文>>>

工作之余,在领导的眷顾下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经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只有和同事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并处理好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想想自己在一路走来的工作生涯中,也希望领导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领导能做我的朋友。更期望同事间能和睦相处,成为亲切的兄弟姐妹。今天我做为一位基层管理者也深切感受到,我何尝又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员工的一举一动呢。平时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看重员工工作能力和技巧。尤其是新员工为了让他们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掌握工作流程和技巧,我几乎不允他们犯错误,随时随地的纠正,有时很严厉,也许他们感到我太严厉有点不可思议,可我心里理解他们的抱怨,其实我很想让他们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刚开始就建立一种严谨有序的工作习惯,把一切做的更周全更完美一些,让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也许是我要求太完美了,感觉同事之间不是很自然,看了这本书我正确的认识到了,在与同事之间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更要建立上下级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员工才能想我所不能想,做我所不能做的。随时站在员工的角度上理解员工,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领导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员工,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以便达到心灵与效益的共赢。 建立良好上下级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每个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领导必须承认员工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领导都始终有信心地相信员工有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领导对员工关爱的表现。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领导仍然关注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看来上下级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领导方法,不断向更上级领导求教,在以后的教育领导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员

查看全文>>>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一)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着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一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一抽一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一性一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一精一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一精一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次过瘾的洗脑过程!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二)

我想说明两点:一、研究学问应该从事实出发,不是从主义出发,不能被某种具有霸权一性一质的理论体系所局限。二、人类的智慧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单极化或被少数理论所主导。各种学说越丰富,则人类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

查看全文>>>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杜威提出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是著名的艺术理论之一,其是对20世纪美学的一大贡献,引导了西方甚至世界艺术发展方向的一次革命。女偶然发现《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便泛读之,未求甚解。

  杜威所倡导的艺术观不是在象牙塔之中上演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活的生物”,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判断,消解了中世纪以来流行的非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和理性“神秘主义”美学,将艺术还原到了生活。

  依照胡适的说法,“经验”即生活,生活就是应付环境。利用交换定律,则“经验即应付环境”。文艺复兴后期,西方人意识到,当个人性格与环境产生强烈冲突时,悲剧的命运往往就诞生了。性格和环境决定命运,为了命运的垂青,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积累经验,以适应、甚至改变环境。先人会教授后人适应环境的经验,与此同时,人在成长过程中,增长经历和阅历也是在积累经验,从而以先前的经验为认知基础去适应环境。

  几乎每个人都要应付环境,“艺术即应付环境”,那么艺术就不是某种供少数人享用的东西,而是应该赋予一切生活活动以终极意义,使其完善的东西。原始艺术所具有的生气和力量,使现代艺术相形失色,原因在于,艺术成为人了族群生活的一部分。杜威说,“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分野,这种分化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前者失去了大众,后者则失去了品位”。一部分普通百姓听见艺术二字,便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和自己的生活压根碰不着边的,使得艺术成了仿佛只有知识分子或者有钱人才有资格享受的东西。而另一部分人把艺术低俗化,不仅使艺术没有品味,并且腐化人的思想,让低俗与一些大众的思想形成恶性循环。

  艺术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经验的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创造持续发展,必然让更多的经验产生与持续,这一过程对人类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正是杜威美学的魅力。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杜威提出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是著

查看全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600字、2024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范文、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800字、公共艺术音乐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