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导航 >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24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书院_建筑物说明文900字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故宫_建筑物说明文900字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

查看全文>>>

第7课 全国大动乱 [课标内容] 简述“*”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伙利用和助长*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错误估计形势,发动“*”,导致全国大动乱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的情况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发动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错误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动乱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中,*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中,*、*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

查看全文>>>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

查看全文>>>

洋务运动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查看全文>>>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小结] 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查看全文>>>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

查看全文>>>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查看全文>>>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查看全文>>>

一.教材分析: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

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下列能力:在阅读教科书

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

查看全文>>>

开运河 创科举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④大运河的作用;⑤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

查看全文>>>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范文资讯网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24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