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 > 导航 >

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

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

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a、是人类历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

查看全文>>>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现今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 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 3、内容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⑶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 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⑵重点: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有何利与弊?)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

查看全文>>>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签约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1920年1月 地点:日内瓦 主宰国:英、法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2.时间: 1921年 3.地点: 美国华盛顿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 九国 5.主宰国: 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 《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

查看全文>>>

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爆发: 从美国开始 3.时间: 1929至1933年 4.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2.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措施1.整顿银行 2.调整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 4.举办公共工程 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② 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④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

查看全文>>>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现代法西斯的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1、独裁专制2、极端民族主义3、军国主义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 6、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进军罗马” 统治措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建立 少壮派发动“二二六兵变” 军部控制政府 统治措施 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 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 名称: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后果: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

查看全文>>>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 文学名著 作家 国籍 作品 体裁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 贝克特 法国 《等待戈多》 荒诞剧 肖洛霍夫 苏联 《静静的顿河》 长篇小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小说 二、 现代美术 画家 国别 代表作 画派 毕加索 西班牙 《格尔尼卡》 立体画派 达利 西班牙 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画派 思考:造成克来德悲剧的原因? 1、小说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美国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培养青年一代。当时实利主义流行,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的一切。小说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2、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已主义的恶性发展。

查看全文>>>

新的一个学期又要开始了。本学期我将继续担任九年级1到4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形成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六本课本的复习。教材最显着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一部分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手懒

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

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一.教材分析: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

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下列能力:在阅读教科书

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

查看全文>>>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

查看全文>>>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查看全文>>>

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

范文资讯网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2024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