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舞剧之魂

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教案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舞剧之魂。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舞剧之魂",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连贯的气息、优美的歌声来演唱舞剧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体会歌曲的的情绪,进而体会革命战争时期军民的鱼水情。
2. 了解舞剧、芭蕾舞剧知识。 亲自体验芭蕾形体训练的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并背唱《军民团结一家亲》。
2. 尝试学习芭蕾片段、舞剧的表演。
教具准备:
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播放踢踏舞《大河之舞》录像。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
生:踢踏舞。
2、播放第二个舞蹈《胡桃夹子》录像。
师:这个又是什么舞蹈呢?
生:芭蕾舞。
3、 体验芭蕾舞手位,了解芭蕾舞的起源。
师:同学们跳过芭蕾舞吗?如果没有,我们先来学学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先来看看图解。(播放幻灯片)
教师和学生一起练习芭蕾手位。
师:同学们知道芭蕾舞的起源吗?
师: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的宫廷,演员用足尖舞蹈,芭蕾(包括其它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后来我们国家也学习了这种高雅的舞蹈,创编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用芭蕾舞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蹈,比如《红色娘子军》,我们来欣赏这部舞剧的片段。(播放录像)
二、寓教于乐
(一)、背景介绍
师:同学们了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吗?:
(背景音乐《军民团结一家亲》小提琴曲)故事发生在1930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我国的海南岛有一支红军的队伍,她们都是由年轻的女子组成的,有的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为人妻、为人母,但是为了彻底的解放劳苦大众,他们勇敢地参加了革命队伍,这支队伍就是红色娘子军。在海南岛的椰林寨有个地主叫南霸天,在他的家里有个苦命的丫鬟叫琼花,琼花由于不堪忍受地主的残酷欺压在一个夜晚冒死逃出地主的庄园,在逃跑的途中她被红色娘子军的党代表洪常青所救,洪常青指引她参加了红色娘子军,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在红色娘子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琼花很快地成长为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她作战勇敢,顽强,爱憎分明。在洪常青牺牲后,琼花担任了党代表,带领红色娘子军打进椰林寨,活捉了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的穷苦百姓。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红色娘子军英勇杀敌的精神成为革命的一面旗帜,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有许多的文艺作品都表现了这段革命历史,下面我们来欣赏根据这个电影剧本电影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这部舞剧是六十年代创作的,当时的中国芭蕾舞团成功地运用芭蕾这一西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生活,是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下面我们要欣赏的是舞剧第四场的片段《军民团结一家亲》。
(二)聆听歌曲
1、 播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的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红色娘子军》第四场的片段,来看一看这段舞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启发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姑娘们给解放军送斗笠。军民团结,其乐融融。
师:由于海南岛是热带雨林气候,姑娘们亲手编斗笠送给红军遮阳避雨,还有的姑娘采来荔枝送给红军吃,那你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段剧情的?
生1:我是通过音乐中的歌词了解剧情的。
生2:我还通过他们穿的衣服来了解剧情的
生3:我是通过姑娘们和解放军跳的舞蹈动作来了解的。
师:在舞剧中,有音乐也有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到的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是表现剧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再播放一遍,这次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感受这段音乐和歌曲所表现的我们的海南岛军民团结的鱼水之情。
2、再次欣赏歌曲:听一听歌中唱到什么内容?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情绪?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这首歌曲很优美。抒情,舒展。
师:点题: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军民团结一家人》,是给姑娘们的《斗笠舞》的舞蹈配乐的。通过老百姓们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场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音乐的旋律正如同学们所说正是表现姑娘们手拿斗笠,翩翩起舞的情景,婉转,优美,抒情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芭蕾舞,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歌曲的后半段,升高了二个调,用合唱将歌曲音乐推向高潮,更加渲染了气氛,表达“军民团结一家人的”深情厚谊。
(三)、演唱歌曲
1)、学生随琴轻声演唱歌词,注意曲谱中附点音符21 23 6 5.
师:姑娘们亲手编斗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表达了姑娘们对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师: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苦的百姓所以人们拥戴红军。然而在战争时期,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援,也取得不了革命的胜利,曾经有个老红军回忆起革命战争,非常感慨地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一天也不能生存的。所以军民的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亲如一家人,那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生:用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
2)、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
(学生讨论)
生:用中速来演唱,力度不要太强
生:我觉得前半部分力度轻一点,最后的“打敌人”处有重音记号,要唱的重一些。
师:那你觉得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力度记号呢?
生:因为敌人太可恨了,打敌人要狠狠的打,所以加上重音记号,唱的要有力量,要坚定一些。

师:你说的太好了,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同学们对歌曲的处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再次演唱歌曲
三、拓展
熟悉《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民歌素材《五指山歌》
1、出示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教师介绍黎族民歌《五指山歌》,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视唱。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军民团结一家亲》有什么联系。
生:旋律相似
师:许多的优秀作曲家都是从民族音乐中吸取素材的。《军民团结一家亲》就是以海南岛黎族民歌《五指山歌》为素材创作的。海南民歌就犹如浩瀚南海盛产的珍珠,熠熠生辉,采之不尽,你还知道哪些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
生:《花香鼓舞》有民歌《茉莉花》的音调。
2、 师:舞剧《白毛女》就是吸取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
(教师简单演唱一下《白毛女》《小白菜》的曲谱,让学生感受。)
四、挖掘情感
1、师:通过学唱《军民团结一家亲》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好好珍惜
师:是啊,现在我们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唱歌跳舞,但是在战争年代,象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已经被象南霸天那样的地主抓去当长工、丫鬟了,我们是幸福的,那是谁给了我们这样的幸福生活?
生:是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师: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呢?
生:我们应当怀着对红军的热爱之情来演唱歌曲。
2、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小结
《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的芭蕾舞剧。它展现了我们祖国的风格和气派。在舞台上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的形象,把属于西方的芭蕾艺术和中国的特色融为一体。现在的海南省还有一个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游客们在观赏海南热带田园风光的同时,听百岁娘子军老战士讲当年的战火硝烟。我们今天学习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片段《军民团结一家亲》,希望红色娘子军的精神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fwR816.cOM品读分享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这篇《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1课 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3、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4、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5、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6、小结。

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3)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
第二课时(4)
教学要求:
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学过程:
1、学唱《牧童》。
(!)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 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2、小结。
第3课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3、编创与活动;
4、聆听《鸭子拌嘴》;
5、表演《数鸭子》。
第一课时(5)
教学要求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一对好朋友》、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完整地聆听全曲《让我们手拉手》。
问: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二、学唱《一对好朋友》。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6)
教学要求
聆听《鸭子拌嘴》,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鸭子拌嘴》。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鸭子的叫,哪里表现老鸭叫?
3、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对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二、学唱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三、课堂小结。


第4课 长鼻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实间:4课时
第一课时(7)
1、欣赏管弦乐《小象》、《大象》。
2、学唱歌曲《小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象》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象吗?说说对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3、听听乐曲《小象》。
4、你感到乐曲使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5、再听乐曲,学学叫声,模仿表演。
二、欣赏《大象》
1、初听: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再听: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学歌曲《小象》
1、听听录音的范唱。
2、学唱歌谱。
第二课时(8)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小象》,学会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学歌曲
1、唱歌谱
齐唱——比赛唱——指名唱
2、跟录音唱歌词
3、轻唱
4、多种形式比赛唱
5、演一演
三、编创活动
分小组编创歌词:选其他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


第三课时(9)
教学目标:
1、学唱《两只小象》,巩固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练唱《小象》
三、学习《大象》
1、学唱歌谱。
师范唱——跟琴唱——跟录音唱——轻唱
2、唱歌词
听录音——跟录音唱——比赛唱
3、演一演
分小组编创——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四课时(10)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美感。
2、巩固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唱《小象》
1、轻唱歌谱。
2、唱歌词。
3、演一演。
二、唱《两只小象》
1、轻唱歌谱。
2、跟录音唱歌词。
3、演一演。
三、欣赏歌曲《小象》和《大象》

第5课 跳起舞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得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11)
教学目标: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能听辨音乐力度的变化。
欣赏《挤奶舞》,学会编动作表演。
教学过程:
一、欣赏第一首
1、初听。
2、再听,打拍。拍出强弱变化。
3、再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4、随音乐律动。
二、欣赏第二首。
1、初听。
2、随音乐律动。
三、节奏训练。
第二课时(12)
教学目标:
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谱
1、教师轻唱。
2、录音范唱
3、学生跟唱。
4、比赛唱。
二、学唱歌词。
1、听录音。
2、学生试唱。
3、听录音齐唱。
4、比赛唱。
三、演一演。
听音乐律动。
第三课时(13)
教学目标:
学唱《小松树》,培养热爱小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巩固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新歌
1、唱歌谱
听录音,说感受
教师轻唱
跟唱歌谱
学生轻唱
2、唱歌词
齐读歌词
教师范唱
跟录音唱 
比赛唱
3、律动表演
第四课时(14)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再巩固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听音训练
听琴感受音的高低。
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
二、欣赏
听歌曲录音说说感受。
介绍蒙古族的特点,及一些生活习性。
三、表演唱歌曲
1、听录音唱一唱,跳一跳。
2、比一比,谁是小歌手。

期中复习练唱歌曲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歌曲。
教学目标:
一、唱《小雨沙沙》
1、听录音唱
2、轻唱。
3、比赛唱。
4、指名唱。
二、唱《牧童》
三、唱《放牛歌》
四、唱《一对好朋友》
五、唱《数鸭子》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歌曲。
教学过程:
一、唱《布谷》
1、听录音唱。
2、轻唱。
3、比赛唱。
4、指名唱。
二、唱《小象》
三、唱 《两只小象》
四、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五、唱《小松树》
第7课 大海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3、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4、能发挥想象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18)
教学内容
聆听《大海摇篮》,表演《海》并完成创编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学习表演《海》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
2、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听录音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置带来的音准不准确。
5、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教师适时用手势提示高低。
6、指名演唱。
三、聆听《大海摇篮》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
2、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3、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第二课时(19)
教学内容
1、学习表演《云》
2、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海》
三、学习表演《云》
1、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复听录音范唱
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3、听录音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随机纠正错误。
4、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云。
5、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6、指名表演,评价。
四、编创歌谣
1、分小组看图填歌词,看歌谣中缺少的词应填什么?
2、将填写的歌谣读给同学们听,边读边拍,看哪一组最准确。
五、总结
第三课时(20)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聆听《海上风暴》
3、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1、轻声齐唱
2、分小组唱
3、男女分组唱
4、指名唱
三、聆听《海上风暴》
1、完整的地聆听管弦乐曲
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请同学们相互评价。
2、复听。
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三、编创
1、分小组合作,用身边的各种物品制造声响,模仿出大海的声音。
2、交流评价。
8 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3、能编创简单伴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1)
教学内容
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快乐的罗嗦》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2、教师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3、随范唱轻声朗读歌词。
4、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5、编创动作
6、分小组演唱。
7、指名演唱
三、聆听《快乐的罗嗦》
1、初听乐曲
2、用图片介绍弹拨乐合奏的形式
3、复听乐曲,分小组按自己熟悉的弹拨乐器做模拟演奏动作。
4、教师师范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随着音乐,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四、总结
第二课时(22)
教学内容
1、表演《乃哟乃》
2、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学习表演《乃哟乃》
1、完整的聆听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乃哟乃是快乐的意思
3、边听音乐,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唱歌,感受因的高低变化。
4、用稍快的速度演唱。
5、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听辩音的高低
听辩sol、do,用手势表示sol、do的音高。

第三课时(23)
教学内容:
1、聆听《阳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阳光》
2、创编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齐唱、分组唱、男女同学唱、指名唱
三、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1、完整地初听歌曲
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边听边做拍手的动作。
四、聆听《夏天的阳光》
1、初听歌曲
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复听歌曲
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敲击。
五、编创
1、指导学生分别敲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分看图编创,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
3、启发学生想象编创各种鸟儿的叫声,读一读,拍一拍。
4、用打击乐为自己编创的带词节奏敲击。
六、总结
9巧巧手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理发师》
2、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3、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24)
教学内容
1、聆听
2、学会演唱《粉刷匠》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学会演唱《粉刷匠》
1、完整的聆听歌曲范唱。
这首歌唱出了那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心里默唱。
3、试着唱。
4、随录音唱歌词。
如果你是粉刷匠,为妈妈做了一点事,受到妈妈的表扬,心情怎么样?
5、有感情的演唱。
6、用旧报纸装扮自己,试着编创动作。
四、总结
第二课时(25)
教学内容
1、认识沙球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认识沙球
1、教师示范持沙球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
3、指导学生练习
4、为歌曲伴奏
5、分小组练习
第三课时(26)
1、学习
2、用沙球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学习《理发师》
1、聆听歌曲范唱
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
3、分角色进行表演。
三、用沙球为歌曲伴奏
第四课时(27)
教学内容
1、聆听《铁匠波尔卡》
2、认识串铃,学会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学习串铃的演奏方法
1、认识串铃。
2、学习串铃的演奏姿势
3、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
4、为歌曲伴奏。
三、聆听《铁匠波尔卡》
1、初听
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
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着记住这一句的旋律
4、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总结
10、汪汪与咪咪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形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运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歌曲伴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8)
教学内容
1、聆听《小狗圆舞曲》
2、表演《猫咪别淘气》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
1、初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你感受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
1、反复聆听歌曲。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第二课时(29)
教学内容
表演《谁在叫》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表演《谁在叫》
1、初听歌曲,用首长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4、交流
四、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30)
教学内容
1、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
2、节奏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
1、初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2、跟着乐曲和教师一起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
3、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4、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了什么?
5、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四、节奏编创
1、分组用四分、八分音符编创节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
2、交流汇报。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京韵


京韵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 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深情


《深情》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印度音乐《深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欣赏《深情》可以了解印度音乐,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风格。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应该也知道唐僧所信仰的是佛教。那你们知道佛教源于哪个国家吗?对,佛教源于印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和学习印度。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印度音乐。
播放《深情》音频。
学生仔细聆听,并试着说出音乐的演奏乐器。
师:你们听出来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了吗?
生回答。
师:这首音乐的演奏乐器是西塔尔和小提琴。
介绍西塔尔。
拨奏弦鸣乐器。为木制长颈的琉特琴,是印度最重要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印度北方。西塔尔琴的琴身呈梨形,由掏空的木头或葫芦和木制的音板组成。有的上方还有一个葫芦,主要是用来装饰,但也用于将乐器放倒时使其不接近地面。西塔尔琴的琴颈非常长,指板有16~18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品,用来指示旋律弦按音的位置。它有4~7根金属弦和两根持续音弦(不用按弦,但每根只发出一个单音),在它下面可以有11~13根金属共鸣弦,每根调成不同的音高,与旋律弦和持续弦产生振动,起增强共鸣的作用。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带在食指上的拨子来拨奏。西塔尔琴适于演奏装饰滑音,音域达3个八度,多用于北印度古典音乐的独奏或伴奏。
二、介绍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是印度半岛特有的音乐,由于印度在历长期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印度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波斯、希腊、蒙古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印度原有的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印度文化。印度音乐理论上在一个八度音程中细分为22个微音程(斯鲁蒂),所以音高有非常细微的变化,而不采用固定音高,歌手会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即兴演唱。印度音乐从古代开始有两个程式,一是“拉格”,为旋律的程式,另一个是“塔拉”,为节奏的程式。
师:不知道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有没有关注过印度音乐呢?如果有,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请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印度音乐的了解。
师: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再次欣赏音乐。
三、总结。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放牧》


《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舞剧之魂”一文,希望“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舞剧之魂”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