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导航 >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024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

查看全文>>>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

查看全文>>>

《孔乙己》写于191 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 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

查看全文>>>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

查看全文>>>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

查看全文>>>

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读书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论证方法及其效果,以及在阅读上的收获。

课前准备

1.培根的画像。

2.《燕山夜话》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书是什么?自从有了书,人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无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前程的方向标之一,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应怎样读书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之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受寒致死。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四、课文精读

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

查看全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语言清新,意象明净,诗情温暖,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作为诗人最后的生命绝唱,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以及诗人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

查看全文>>>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的言事呈文。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

查看全文>>>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

查看全文>>>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

查看全文>>>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024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