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打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

查看全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反思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7.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篇二:七年级下册历史 我讲的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改理论,全面落实改革的观念和思想。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真正实现了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开卷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养成。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1)、学习新课之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大明宫 查看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打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

查看全文>>>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

查看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

查看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规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

查看全文>>>

“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

查看全文>>>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3.8-3.14)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3.15-3.21)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3.22-3.2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29-4.4)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4.5-4.11)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4.12-4.18)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4.19-4.25)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26-5.2) 第12课蒙古的兴起

查看全文>>>

第一单元 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x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 查看全文>>>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

查看全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

范文资讯网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